大鑼響起,搶孤者立刻往前衝,抱住塗滿層層牛油的棚柱,以疊羅漢的方式,利用麻繩開始奮力向上爬,好不容易到了孤棚頂端,能不能順利以倒掛金鉤的姿勢,把自己甩上「倒塌棚」呢?還是會不小心失手墜落?「搶孤」這麼危險,為什麼搶孤者個個奮不顧身?
臺灣有太多傳統習俗活動,消逝在時代進步的洪流中,藉由精彩的繪本故事,讓我們重新帶著孩子認識傳統、學習尊重天地;本土教育的扎根,就從孩童時代的繪本做起。
檢視家裡的繪本,您是否發現大多是翻譯作品?雖然臺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和畫家不在少數,但國外的繪本市場發展早,主題和創作內容都相對成熟,比起本土創作,更容易受到國內讀者青睞;只是這些好繪本,題材卻少了一點熟悉的本土味。我們希望孩子能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階段,透過各式各樣精彩的傳統故事,及時接觸本土文化和圖像。
認識臺灣民俗特色
「搶孤」是搶什麼?是不是非常危險、恐怖?不然,為什麼聰聰的爸爸一說出口,媽媽的臉都綠了?在聰聰的想像中,「搶」和搶劫連在一起,而且這次的搶,是「結夥搶」、「三更半夜去搶」!故事從小主人翁聰聰的疑惑開始,帶出「搶孤」的由來與意義。
相傳有兩百年歷史的中元祭「搶孤」習俗,是在農曆七月舉行,我們熟知的中元普渡是以豐盛的食物來超渡「好兄弟」,而在早期,「搶孤」是讓祭拜完鬼魂的祭品,由貧苦的人來搶食。
另一方面,「搶孤」以抹了油的孤柱、高聳的孤棚和孤棧為特色,特意提高挑戰性以及危險性。因為早期漢人渡海移墾來臺灣時,遭遇水難、天災、疾疫及戰爭等各種天災人禍,盛大的「搶孤」儀式就是為了感念先人的奉獻,而「搶孤」的過程愈困難,也代表愈能體會當年先民的勇敢與血汗付出。
傳承至今,「頭城搶孤」已經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搶孤」活動,不但兼具宗教民俗,也成了一種體能競賽。作者李潼巧妙利用聰聰和觀眾們的驚叫聲音,以一聲「啊──」,描繪出爸爸滑下的速度與高度,營造出競賽的刺激感。同時也不斷交叉敘述其他搶孤隊伍與爸爸所屬的「勇士搶孤隊」的速度差異,一來一往間,讓讀者也忍不住替聰聰的爸爸加油!
以拉頁呈現精彩畫面
為了讓較難有機會親臨現場的小讀者更了解「搶孤」,繪者李讚成一共畫了八十一幅大大小小的插畫,包括搶孤者在學校操場上跑步、吊單槓、練習倒掛金鉤爬上司令臺屋頂、爬抹了厚厚牛油的電線桿等等,繪者甚至特意多加了一幅攀爬高山絕壁、在山谷中走鋼索的圖畫,在聰聰的想像裡,搶孤者的訓練可不亞於那些登山專家。
最讓人屏息凝氣的,當然還是連續兩張拉頁,呈現出華麗、高聳入天的孤棧,還有十萬人圍觀的壯闊場景,從大遠景、孤棧近景,到搶孤者在孤柱上的特寫,三幅圖像猶如一場紙上電影,逼真寫實的插畫,讓小讀者生動的認識「搶孤」的緊張與壯觀。
為什麼失敗了是成功
在故事的尾聲,聰聰的爸爸跌下,「勇士搶孤隊」失敗了,但為什麼原本堅決反對的媽媽,卻說爸爸成功了?
成功與失敗的定義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結果論」,一種是「過程論」。「結果論」是指無論用什麼方法,不問過程,只在乎最後是否達成目標。但「過程論」重視的東西不同,比起成功,過程中所付出的汗水及自己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以「過程論」來看待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戰,就能理解「失敗也是一種成功」,因為曾經努力過的人,已經有了獨一無二的經驗,那是最寶貴的學習課程,也是人生最讓人讚嘆的一部分!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失敗,有時是做錯事、考不好,或是學習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在過程中,只要你不曾放棄,即使失敗了也無妨。就像曾經被質疑準備不夠充分的「勇士搶孤隊」,即使早知道結果可能不如預期,他們仍然辛勤練習;即使其他隊伍已經成功爬上孤棚、抵達終點,他們還是堅持完成眼前的目標,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機會,也不願意放棄。
就如同冒險家與登山家的真正使命從來不是創造紀錄,而是給人們勇氣與感動。去搶孤的勇士爸爸也一樣,無論失敗或成功,他們都會得到臺下觀眾的喝采,因為他們已經淋漓盡致展現出團結互助、不畏艱難的民族性格。
書名/《勇士爸爸去搶孤》
作者/李潼
繪者/李讚成
出版/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