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頭的背景聲音響起,瞬間以為是海潮聲,仔細一聽,竟是砲聲隆隆,緊接著小孩子的嬉鬧笑聲混雜著戰機的螺旋槳聲……然後,畫面出現兒童的手繪圖畫及小孩的自白——戴牛仔帽的小男孩說:我不喜歡波哥大,這裡的人為了小事爭吵,最後甚至互相殘殺……有一頭捲髮的男孩趴在餐桌傷心的說:我沒有朋友了,他們可能都死了,他們都被送上戰場。坐在鞦韆上的小女孩說:我喜歡我家,但不喜歡這裡的環境,因為有時候會有人來殺害年輕的男孩子。接著又有兩個小男孩低訴,戰爭籠罩在殘破的家園,大人小孩都無法過活的艱辛……然後,《小小心聲》才正式進入故事的鋪陳。 1960年起即陷入內戰的哥倫比亞,數以百萬計的兒童被迫扛起槍枝加入內戰。這是哥倫比亞籍導演卡里歐歷經十年透過工作坊,訪談8到13歲的兒童兵及流落在哥倫比亞城市波哥大的兒童,2003年先製作同名短片,2010年又以此為基礎,結合這些小孩的手繪圖畫及自述,再以立體特效整合完成七十分鐘的動畫紀錄片。
對於身處在西線無戰事的臺灣的我們而言,觀看由戰爭難童親自手繪、敘述的《小小心聲》,一定覺得不可思議,令人無法相信。然而,童兵問題不遠,哥倫比亞的情形更不是史無前例,中東、非洲與部分亞洲國家戰火不斷,全世界最小的童兵只有5歲!全世界的童兵平均年齡也只有12歲!而我們該問的是,為什麼孩子會成為殺人不眨眼的童兵?
就如《小小心聲》有一頭捲髮的12歲的男孩的自述,和母親相依為命的他,當有位指揮官花言巧語的告訴他不必擔心錢,加入軍隊可以賺到意想不到的財富。於是,他半夜離家與兩位夥伴同行加入軍隊,營隊裡大約有36個小孩,最小的才5歲,他們不僅要接受嚴苛的軍事訓練,還得眼睜睜的看著受重傷的同伴被射殺;想逃亡者被射殺;不願扣板機者被槍斃等殘酷不人道的事。加入游擊隊或軍事集團的孩子,絕大多數是因為貧窮、因為受誘惑,甚至因為資源爭奪而被推上火線,他們所處的社會沒有提供其他選項,只有這條不歸路。動畫中那位從軍的小男孩在游擊隊待了三個月,幸好遇見他的親戚,想辦法把他救出去,小男孩自述:「我的人生還很長,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不必再殺人了。不像他們得一直躲躲藏藏。」
或許是導演想要柔化這部動畫的無奈與悲慘,故事同時呈現許多位小孩勞動但祥和豐富的家庭生活、兒童的遊戲天性、手足和同儕的關係,甚至穿插小女生小男生之間情愫萌芽的趣味過程……而這群可愛的人們,原本活活潑潑的生活在與世無爭、美麗的山區,無奈卻被烽火波及,動畫中兩種高反差的生活,更加凸顯戰爭的無情與荒謬。
特別值得一提的,片中孩童的聲音是由他們本人配音,透過童稚的話語敘說他們的親身經歷——三姐妹的爸爸被蒙面人強行帶走、生死未卜,幸福的家庭一夕之間瓦解;戴牛仔帽的小男孩被游擊隊恐嚇搬家,被迫與心愛的小狗分離;愛踢足球的小男孩卻被流彈擊中失去右手右腳的悲痛……還有,無數無辜的小孩和大人親眼目睹兩軍交戰變成焦土的家園、屍體和不斷哀嚎的傷兵,這種種的一切如此令人絕望心碎,但是,導演及編劇又讓我們看見,親情的可貴。是因為在悲慘世界裡,還有家人的愛,讓人彼此依偎,人才有活下去的勇氣;是因為兒童的遊戲天性,讓他們能暫時脫離悲苦的現實,再度微笑,重新尋回生存的勇氣。
很喜歡動畫片尾有一幕,只有音樂沒有旁白,黑夜裡的城,馬路上救護車嗚嗚嗚行進,有一隻發光的小飛蟲飛向動畫裡小主角們的身邊,無論是在逃亡的、受重傷的、憂煩睡不著覺的……發光的小飛蟲飛在深沉的黑夜裡,將這群小主角串連在一起,彷彿給予一點光的慰藉,微弱但卻重要無比的溫暖。我想,那就是活著的勇氣吧。要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裡,人們給予彼此的小小溫暖,或許,就是讓人還可以在黑夜中,安心入睡的依靠。
動畫中說出小小心聲的小孩們,都重新找到在動亂世界裡活著的勇氣。而那位因流彈終身殘廢的小男孩樂觀開朗的說:「我從來沒想過這是誰的錯,我沒想過要怪任何人。我不害怕,因為我總是向前看。我想,人總是得向前看,克服路上出現的任何障礙,然後繼續走下去。」這就是最動人心魄的小小心聲。
文/曾美慧片名/小小心聲導演/海羅‧義度阿多‧卡里歐(Jairo Eduardo Carrillo)、 歐斯卡‧昂大蝶(Oscar Andrade)DVD發行/佳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