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父母風塵僕僕的來到臺南,筆者還記得他們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你不是有事情要忙,怎麼會在這裡出現?」原來他們認為此行應該仍見不到自己的小孩,當下百感交集,只能微笑著說「不忙、不忙」,好好的陪伴著兩老,心裡面卻多次迴響著:「再忙,我也要把工作調開,跟您們好好的聚一聚,這些年,為了我這個不成材的小孩,辛苦了。」
人口老化在臺灣已是必然,老人急重症及長期照護需求的增加趨勢也已無法抑遏,諸如此類醫療支出將逐年提升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撇開老人照護醫療資源的限制,或許我們更該重視的是老人心理層面的照顧。其實,他們最希望的無非是小孩在身邊陪著,聽聽他們說話、關懷他們,為何卻無法如願?分居遙遠或許是原因,工作繁忙亦可能是。不過,筆者深信最大的問題,應該是不懂得怎麼跟老人家互動吧!耳邊常聽到很多朋友在抱怨:「我也是很想多關心一點啊!想多聊聊、陪陪他們;不過,和他們聊時,常常講不上幾句,就嘮叨個不停,滿嘴抱怨,總是日復一日話曾經,不然就是沒元氣的講著一堆消極厭世的話,實在是很難互動……」
有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曾幾何時,對許多人來說,這句話卻只能是心中的驚嘆號。很多時候,不是不願意,只是來不及,更多時候,不是來不及,只是使不上力。根據筆者多年觀察,想要跟老人家保持良性互動,若能把握「八大心法」,美夢成真不是口號。
1. 多用心傾聽:
老人家大多喜歡表達,只是缺乏聽眾。所以,互動時最重要的是讓他暢所欲言、給他時間,讓他慢慢講,多聽他說一說「心內話」。再來,即使老人家反覆說著同一件事情、碎碎念,也請記得為對方而聽,這不僅僅是為了回答,而是為了了解他而聽,試著了解他說話的動機,好好的、深刻的予以回應。
2. 多留意自己的臉部表情與身體姿勢:
發自內心、誠懇的表情與姿勢非常重要,而非應付了事,如多微笑、蹲下來降低個人高度就很重要。
3. 給予充分的時間反應: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退化,行動與行為不便、說話緩慢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給對方更多反應的時間,直到對方全無反應再由我們補充也無妨。
4. 不斷章取義:
多傾聽、同理對方,再好好的回應其感受,不要急著提供建議;有時候,只是了解、靜靜的傾聽,遠比建議一堆,甚至被詮釋為批評要來得有力量。愈站在對方的位置、愈中肯,平鋪直述,就愈到位,也愈是深刻。
5. 避免爭執:
爭執與衝突是大家最常遇到、殺傷力最大的地雷。有些時候,並非彼此無法溝通,而是謹守個人立場、堅持己見的結果。修持正念態度,先退一步去同理對方感受,再慢慢的溝通會較為適當。要記得,爭贏了一口氣,卻輸了一段關係是很無奈、也令人感到挫折的。
6. 不要介意與其身體接觸:
聊天時,多握住他的手,讓他有安全感,這是一種鼓勵與重要的善意回饋,對方也會較想與您互動;很多時候,點點頭、輕拍肩膀,都是良性的鼓勵與接觸哦!
7. 善用物品協助表達:
這不只是幫助我們表達,也可讓老人試著這樣做。對於聽力有障礙、手不方便移動、口齒不清的老人,往往特別有效。試著讓他指示東西,或是由我們指著詢問他:「你是指這個嗎?」再由老人點點頭回應,都是不錯的方式。
8. 多留心於老年人常見的生理疾病:
過去許多臨床實證研究已經讓我們對老年人容易罹患的慢性健康問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子女來說,不得不多些留心。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為心臟疾病與心血管循環系統的困擾、中風及其他腦血管問題、癌症、關節炎、骨質疏鬆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肥胖、腎臟和輸尿管毛病、腸胃系統功能不佳、口腔疾病等等。
下次,跟年長的爸媽相處時,回想一下八大心法,主動嘗試互動、溝通看看,多傾聽、少批評,反應慢一點、同理多一些,親子相處不再是遺憾。或許一開始會有挫折,時間久了,爸媽還是會感受到我們的用心。老人家們其實很單純、很可愛,也是生命知識、人生經驗的累積,除此之外,爸媽跟我們還有著親情的連結。筆者真心期待您與年老父母的互動能盡善盡美。愛其實很簡單,只要多用點心,多花點時間就能做到,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