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型態多元,校園新聞逐漸成為探討焦點,其中校園霸凌和被霸凌事件更成為各國憂心的教育議題。為何孩子的價值觀走樣、行為偏差嚴重、情緒管理也失控?從教養的觀點探究起因,在於孩子從小無法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學會尊重和欣賞」。但是孩子的觀點與想法,都形塑於早年的成長教育,父母應該及早讓寶貝學會用欣賞的視角看差異,舉例來說,在幼兒園經常聽到,班老師和不同家長這樣的對話:
實例一:「小乖媽媽!小乖常會主動照顧園裡的小弟小妹,是非常有愛心的大哥哥!」、「小乖在家只會欺負妹妹,不是和妹妹搶玩具,就是互相推打;每天不得安寧,只要他上學就沒事了!」……家長只聽到哭聲、看見眼淚,卻忽略了另一個孩子心中長期的不安和不平,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任何時候都不應被冷落、忽視或要求等待,這才是對等的尊重。
實例二:「中中爸爸!寶貝好貼心,常會主動幫大家的忙。」、「不會吧,他在家很懶!指使東要求西,慢一些還會鬧情緒尖叫、拿到什麼就摔什麼,脾氣壞透了!」……孩子有自己的學習需求和調適期,但家長工作一樁又一樁,容不得小孩龜速作為,當家長又愛下指導棋,自然學到大人的情緒反應。小孩也需要宣洩,當負面情緒累積太多,就會削弱孩子的忍受力,進而有暴躁、說惡語的行為。
實例三:「冬冬媽媽!冬冬會主動招呼新同學(行為特殊生),陪她一起進行活動,兩人好開心!」、「拜託老師把冬冬和新同學的位置換遠一些,我看她是個怪怪的小孩,男孩子怎麼可以圍著小女生呢!」……孩子能夠真情、無條件接納同學的缺陷,主動建立扶持關係,溫柔去善待別人;但大人卻總會不經意戴上有色眼鏡,起了等級高低的分別心,進而決定孩子應該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其實,幼兒喜歡能聚在一起玩的朋友,無關性別、能力或衣著,尤其最喜歡信任自己的朋友。
從上述的對話可以知道幼兒園老師強調正向教育和優點關懷,也傳達重視個別差異和適性教學的啟發,當孩子得到較多的引導,透過課程、遊戲、故事或角色扮演,孩子自然學會了尊重差異、平等待人、寬和接納他人。這也是東、西方人格教養的差異,東方父母常用挑剔缺點的方式來教養小孩,希望孩子下一次可以再更精進一些;西方父母則常會用誇張的讚美來激勵孩子,並期盼孩子的小優點可以持續下去。建議爸媽可以這麼做:
- 允許孩子有說不的權利:大人有討厭或不喜歡的事物,小孩也不例外。請允許寶貝也有說不的時刻。如不想吃青菜、不想分享……多鼓勵孩子說出不喜歡的感覺、原因,有時候孩子也不知道原由,可能是模仿、初體驗或是其他;情緒是個人的主觀感受,無關對錯,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可以被接納,但是不當的行為,如尖叫、哭鬧、粗魯舉止就必須被規範。父母如果常禁止、輕忽或壓抑孩子負向情緒的表達,長期制約下來,孩子的人格就會變得畏縮、膽怯、習慣做不吭氣的乖小孩,或是成為叛逆、不講理的小霸王。
- 讓孩子學習獨自面對挫折:孩子天生是冒險家,有時受傷或破壞物品,父母都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後果,接受處罰或宣洩大哭,大人千萬不要立即飛奔撫慰他、心疼他受罪;請讓孩子從小能擁有學習面對挫折的獨處時間,當孩子情緒情緒平穩後再與他討論問題,這樣才不會剝奪孩子遇到挫折時,失去自我反省的機會;否則,會養成孩子只會怪罪他人、遷怒環境而忘了尋求改善的性格。
- 零碎時間陪孩子建立自信:每天利用零碎的二十分鐘,陪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如擁抱、聊天、聽說故事、戶外散步、玩遊戲或做家事,這樣就能滿足孩子的親密關係,輕鬆建立寶貝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從中還能了解孩子今天的心情和想法,如此孩子學到獨立與貼心、尊重與關懷。反之孩子較易變得黏人、焦慮不安,日後被人欺負了也不敢求助外援。
- 引導孩子看見並尊重差異:引導孩子看見人的不同,學習從他人的視角看問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多介紹突破人生境遇的故事給孩子聽,如:「我還有一隻腳」的周大觀、「五體不滿足」的武乙洋匡,和「人生不設限」的尼克胡哲等;帶孩子走訪社區公園,近距離接觸人生百態,讓孩子說說大家哪裡不一樣,生活中誰在幫助誰,進而尊重文化差異,欣賞能力差異。即所謂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身體有缺陷的人也能創造無限可能,能夠看到這些並試著理解與包容,也是人人相互尊重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