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美慧 文字工作者
書名/小貓頭鷹
文/馬丁‧韋德爾
圖/派克‧賓森
出版社/上誼文化公司
如果您家的小寶貝愛黏人,怎麼辦?轉眼沒看見媽媽就哭鬧,連給爸爸或其他親人抱都不行;第一次上幼兒園持續哭鬧一、兩個禮拜還不肯上學;明明說好要跟著小阿姨回外婆家,才走到離家不遠的公車站牌,就已經哭著要回家找媽媽。我就是這樣一個令大人頭痛的「磨娘精」;這是經常被家人拿來說笑的一個幼年經驗。1992年出版的《小貓頭鷹》讓我想起了那個容易擔心、深受分離焦慮困擾的小小的我。
《小貓頭鷹》堪稱是幼兒圖畫書的經典之作。作者馬丁‧韋德爾(Martin Waddell)是著名的愛爾蘭童書作家,也是2004年國際安徒生獎的得主,安徒生獎是全球兒童文學界的最高榮耀,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以《小貓頭鷹》而言,可一窺作者精練、富於詩意,貼近兒童心理的文學功力。作者藉由簡短、重複的對話,把三隻小貓頭鷹,老大秀秀、老二皮皮和老么比比,分別代表5~6歲、3~4歲和1~2歲的小小孩面對分離時的反應,精準地反映出不同年齡層孩子的特質,整個過程的情緒轉折相當生動自然。
小貓頭鷹一覺醒來,發現媽媽不見了,老大秀秀已經會比照過去經驗,去「想」,推測媽媽應該是去捉小動物了,老二皮皮聽到姐姐這麼說,明白媽媽是去找東西給他們吃;但老么皮皮還不能理解,只會說:「我要找媽媽。」一開始,秀秀很堅定「媽媽一定會回來。」因為從過去的經驗中她相信母親,離開一段時間後總是會回到她的身邊,而且會帶回老鼠和好吃的東西,於是她用這些經驗安慰自己;老二皮皮從姐姐的態度得到肯定,他會模仿秀秀的話而得到暫時的安心;但對於更小的比比而言,他還無法確認媽媽會不會回來,分離的焦慮讓他從頭到尾只會不停的說「我要找媽媽!」看不見媽媽的憂心,隨著時間的流逝,小貓頭鷹心裡的不安與恐懼再也壓抑不住。媽媽一定是迷路了,說不定被狐狸捉住了……整本書寥寥幾句對話,卻很有層次感的勾勒出幼兒的焦慮不安。
為這本圖畫書畫龍點睛的繪者派克‧賓森(Patrick Benson),透露一個故事外的小故事,他說:「當初我差點看輕了這個故事」。幸好編輯提醒了他,以圖畫書而言,這本書的文字完美極了,而這本書也成了派克‧賓森最受歡迎的作品。《小貓頭鷹》就是在編輯、作者和繪者緊密合作下,成為了圖畫書的經典作品。
這本圖畫書的圖畫給人印象深刻,派克‧賓森利用粗細不同的線條,構築森林的紋理和剪影以及貓頭鷹身上的羽毛和樹幹、葉脈,濃重的黑和深淺不同的綠、藍,交織出立體的光影變化,充分表現出月夜森林靜謐又帶著不安的幽暗氣氛。橫長型的版面設計,一翻開書,左右相連橫幅跨頁顯得空間更加開闊,尤其每幅畫面都是滿版,會產生往外延伸的視覺效果,而繪者又善加利用視角的轉變豐富故事情節,例如,畫面僅呈現局部的樹幹和枝葉,卻能讓我們在腦中想像出一整片森林的深邃景象;利用俯瞰的角度描繪樹洞裡的小貓頭鷹探頭往下望漆黑一片的樹林,顯現小貓頭鷹的無助;鏡頭不斷聚焦在三隻小貓頭鷹,活靈活現了文字裡吐露的心情變化;有一頁刻意把鏡頭拉遠,讓讀者看見遼闊的森林,遠距離看樹上的小貓頭鷹只剩下三個小白點,突顯了三隻小貓頭鷹的孤單惶恐。最精彩的是,繪者連續兩頁表現媽媽從黑夜飛了回來,從更高的角度畫出貓頭鷹媽媽飛向她的孩子,讓我們感覺到母親歸心似箭的心情。
《小貓頭鷹》印證了小孩最需要的,是父母親永遠不離不棄的愛的保證。貓頭鷹媽媽溫柔而堅定的說:「你們應該知道我會回來。」就這麼撫慰了孩子分離的焦慮。閱讀嬰幼兒發展理論才知道,三隻小貓頭鷹具體表現了小孩的分離焦慮,這是對親密照顧者離開時所表現出強烈依戀的必然現象,尤其是在6個月到2歲之間最明顯。如果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是一個情緒穩定的人,對嬰幼兒的哭鬧會馬上安撫,嬰幼兒自然而然會對人的存在產生信任感,比較能安心的探索環境,小孩隨著對自我的肯定也會逐漸改善分離的焦慮。
《小貓頭鷹》讓我們聽見了小小孩的心聲,請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千萬不要對正處在分離焦慮的小孩生氣或不耐煩,不要讓他時常懷疑大人是否存在,更不要讓他時常害怕的等待,或不說一聲的無故溜走。小小孩最需要穩定的、溫暖的、友善的親子互動關係,這是奠基孩子日後對人信任感的基石,是小孩持續往外探索的初始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