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頭、甩甩手、踢踢腿……這些在大人眼中稀鬆平常、「本來就會的」動作,對還在探索、認識世界的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簡單嗎?在艾瑞.卡爾(Eric Carle)的眼中,可能不是這麼一回事。
長期從事童書創作的艾瑞‧卡爾認為,孩子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不斷的藉由遊戲、學習來吸取知識、練習、增加經驗,以順利的「過渡」到下一個階段,因此,他在創作許多童書時,就會以「可以讀的玩具、可以玩的書」為基本概念,來為孩子創作具有「遊戲性」的「好玩的」童書,這些「好玩的」童書,可以幫助孩子們順利的從「玩玩具」過渡到「學會閱讀」的美好境界。而什麼樣的童書是他心目中「好玩的」童書呢?那就是要包含「活潑生動的、有趣的、友善的」這些條件。
《從頭動到腳》這本書,就是一本非常「好玩的」書,怎麼說呢?這本書沒有劇情,每翻一頁,就會出現一種不同的動物和一個人類,
動物說:「我是__________,我會_____________。你會嗎?」
人類說:「這個我會!」
爸媽們和孩子一起看這本書時,可以用誇張的語調慢慢的念出書上動物們的自我介紹,再問孩子「你會嗎?」,接著,爸媽和孩子一起模仿書上動物和人類的動作;聽起來,是不是就很好玩呢?
艾瑞‧卡爾在本書中運用了他最擅長的拼貼畫風,先用鮮艷的色彩在紙上畫出各種不同紋路的顏色,再依照角色的外觀特色剪下各個部位,接著拼貼成一幅幅圖畫,這樣鮮明的圖像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形成強烈的對比,產生一種蓬勃的生命力,筆者認為這就是所謂「活潑生動的」;爸媽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仔細觀察畫家的筆觸,看看野牛的毛是怎麼呈現的?大象粗糙的皮膚怎麼畫?人類的頭髮、皮膚、衣服又是怎麼表現呢?除了整體看來濃烈的畫風,這些設計過的細節也是畫家意圖和讀者們溝通、引發讀者興趣與聯想的手段呵。
不是每一個學齡前的孩子都對「看書」有興趣,原因很多,但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邏輯概念」還未被建立。在現在的臺灣,仍有許多家長在意識到該開始讓孩子看書、幫孩子選書時,就會認為要選「有幫助」的書,即便是繪本,也要有精采的劇情、深刻的寓意、精美的圖畫……但卻比較少考慮到:孩子能被這本書吸引嗎?孩子已經能了解劇情發展的前後關係嗎?以至於孩子常常對家長選的書沒興趣,因為當孩子沒有「足夠」的「過渡練習」,就從玩玩具的階段跳躍著前進到閱讀故事,當然沒辦法理解書的結構與邏輯,而具有「遊戲性」的書就是循序漸進建立孩子「邏輯概念」的好幫手。《從頭動到腳》這本書沒有前後的劇情關聯,但卻利用「模仿動物的動作」建立起「這本書的邏輯」,讓孩子清楚的知道「這本書在說什麼、做什麼」,進而產生興趣,願意一讀再讀、一學再學、一玩再玩,而每一次體驗的感覺都會不同,這會讓孩子覺得非常好玩!筆者認為這就是「有趣的」;而且,孩子會因為這些反覆的練習而進步、成長,是不是也很有意義呢?當然,如果孩子已經是能夠閱讀故事的程度,偶爾回頭看一些遊戲性的童書,跟著書的內容一起玩,甚至爸媽和孩子順著書的主題延伸討論,還是會有不同的收穫呵。
而什麼是「友善的」呢?筆者認為,用最基礎的語句、簡單明瞭的圖畫,讓孩子能夠輕輕鬆鬆就理解書的內容,孩子不會因為聽不懂、看不懂而產生挫折感,就是「友善的」!在這本書裡面,艾瑞‧卡爾用簡單的語句,讓孩子認識動物的名字還有牠們的招牌動作,還讓孩子反覆練習了最基礎的問答(當然,這一定需要爸媽們和孩子共讀!);而動物的招牌動作,他更選擇了最簡單易學的,比方說,通常我們談到大象,就會教小朋友一手捏著鼻子、一手穿過洞擺呀擺,但艾瑞‧卡爾卻只選擇了「跺腳」,做出這個動作對一般孩子來說並不困難,真是友善!也就是這樣友善的設計,才能讓孩子覺得被理解、被鼓勵而被吸引。
當爸媽給予孩子生命時,就必須理解到: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是一連串的學習與成長,而爸媽是在這條艱辛且漫長的路上引導孩子最重要也最有影響力的角色,爸媽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收下什麼,無論有心無心、有意無意。爸媽們千萬不要忘了自己孩提時可能曾經遇過的學習困頓,而認為孩子「理所當然、應該要會」怎麼樣,也不要為了彌補當年的遺憾,而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只是爸媽在一旁,溫柔、堅定並盡可能正確的引導他們「過渡」到下一個階段。
書名/《從頭動到腳》
作者/艾瑞‧卡爾
譯者/林良
出版/上誼文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