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明薰
片名/海上總動員
發行/弘恩文化
每個世代的成長過程都相當不同。若要具體的說現在的小孩跟五十年前的小孩最關鍵的差異是什麼,或許就是:現在的小孩不必工作。翻開五十年前的故事書,很容易就能看到小孩做事的情節,有些是分攤家務,有些則是在外面賺取微薄的工資,躋身家中的一名生產者。最近的故事書已經大不相同,幾乎看不到關於小孩工作的描述了。
但有趣的是,相當多的動畫角色都和工作有關,如湯瑪士小火車、海綿寶寶、建築師巴布等。這些角色雖然長著童稚的臉孔,卻擔負著成年人的任務。事實上,這些角色比現在的實際情況更接近小孩的心理:孩子從參與工作的過程中,鍛鍊成年後在社會上所需的各種基本心理素質,如責任感、應變能力、團隊合作與溝通等。以工作為主的動畫,可說是處理這類主題的完美素材。
挪威的《海上總動員》可說是這類動畫的絕佳範例。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叫作舒適灣的小漁港。船塢、倉庫、吊車、燈塔以及船隻都各司其職,共同維持港口的運作。主角是一艘名叫伊利斯的救援船,他很年輕,充滿活力,非常清楚自己的任務。當其他船隻在海上遇到意外狀況的時候,都得靠他幫忙。他會主動去海上巡邏,會想辦法解決問題,還會與直升機或小橡皮艇合作處理危機。
伊利斯很受歡迎,但是他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大漁船楚勒一直瞧不起他,在他剛來到舒適灣的時候就給他下馬威,甚至還把自己不小心把舵弄壞的責任推給伊利斯。這是一種很典型的情境,每個小孩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被栽贓、被誤會的時候,這時除了生氣或抱怨之外,還能怎麼辦呢?充滿智慧的老燈塔布蘭奇簡單的告訴伊利斯:去跟楚勒當面談談。這是伊利斯最不想做的事,但是後來他領悟到,面對問題才是解決的唯一方式。
布蘭奇燈塔需要補充物資,但是擔負這項責任的老漁船史麥基已經太老了,這項任務就落到伊利斯頭上。原本伊利斯認為自己是救援船,不該載運貨物,感到有點不甘願。但是他後來了解到,燈塔若沒有物資補充,就不會發亮,附近的漁船就會撞上礁石,釀成大禍。當他知道自己背負的竟然是如此人命關天的大事之後,便每次都小心翼翼的執行任務,並且毫無差錯。
責任感只有在充分認知自己行為的價值與結果之後才會產生。在整部動畫中,英雄總是那些確實執行任務、確保一切運作如常的角色。對比之下,遊艇酷斯就顯得十分沒用了。他很重視外表,喜歡炫耀自己的特殊裝備,卻動不動就卡在礁岩上,還得靠伊利斯把他拖進修船廠,被大家嘲笑。即使是壞脾氣又自大的楚勒,在捕魚的時候也是非常認真。大家各司其職,盡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沒有貢獻的人只會被唾棄。這種價值觀貫穿整部動畫,其實就是不露痕跡的道德教育。
雖然這是一部以3D技術繪製、色彩鮮艷的動畫,但是其中傳遞的卻是非常傳統的價值觀:務實、勤奮、善良、包容。故事裡從來沒有奇蹟發生,真正扭轉局勢的,都是臨機應變的能力和鍥而不捨的態度而已。或許為了呼應這平實的內容設定,角色造型都相當逼真,老漁船和新漁船的材質和造型就可看出明顯的不同。每個角色的臉部表情尤其細膩,栩栩如生,這些生動的表情讓原本不該有生命的船隻或建築物全部活了起來。
即使在動畫的簡短篇幅和簡單情節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北歐國家對人性複雜度的體認。裡面沒有一個角色是絕對的反派,也沒有一個角色是毫無瑕疵的完人。這樣的設定非常接近真實的世界,幾乎每一種狀況都可以對應到自己的親身經驗。藉由劇中的角色靠著努力或智慧擺脫困境,彷彿自己也得到了一些提升。整部動畫可說是伊利斯的成長故事,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但是完全不流於說教。因為有足夠的細膩度,對大人來說也不會無聊,非常適合親子共同觀賞。
音樂也是其中的強項。立在港邊的船塢會唱動聽的歌曲,有時還會與倉庫和吊車來個合唱,述說關於駭人海峽、傳說中的神祕生物的故事,或者只是抒發情感,唱催眠曲讓大家入睡。這些歌曲聽起來一點都不像兒童歌曲,相當成熟,而且曲風多元。我們經常會發現,刻意的裝童稚,其實並不比自然的聲音更受兒童歡迎。
我們的社會偏好童稚可愛風格,連大人也幼稚化,但是幼稚化卻未必表示保有純真的赤子之心。《海上總動員》最難得的是成熟而不世故,這究竟是怎樣做到的?只有親眼看過才能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