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的爸媽基於「愛之深、責之切」的心理,似乎很習慣採用負面的言語來教養小孩,讓我們先來做個自我小小檢測,看看爸媽是否已經陷入負向思考:
我們都相信爸媽是因為疼愛小孩、希望孩子好,才會如此訓誡,然而,這卻常常是大人被小孩子的言行惹怒、逼急所造成。爸媽明明出於關愛,卻總是不經意說出負面的話語。爸媽一方面承襲傳統的教養經驗,另一方面是不經意的習慣使然。但負面的言語猶如幫孩子植入毒素晶片的印記而產生影響,從此,孩子不斷衍生不良的行徑。
至於哪些話語或管教方式,會讓孩子也變得負面思考呢?
1. 大人快語:「為什麼別人都學會了,你老是學不會,你是笨蛋嗎?」孩子得到的訊息:「媽媽說我是笨蛋,可是……我不是,為什麼大人要說謊?」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打擊後,孩子可能學到被動、自卑、懷疑和優柔寡斷。
2. 「你要把媽媽氣死嗎?我跟你說了幾百遍,不可以這樣做……」孩子得到的訊息:「大人好兇、我好害怕,以後不會,我再也不敢做或不敢問了。」從此孩子學會愛亂發脾氣、做事膽怯、慢吞吞、不會做就自我放棄。
3. 「你為什麼總是那麼不乖?我們不要你了!我們要把你丟掉……」孩子得到的訊息:「我一定是個壞小孩,爸媽不再愛我,也不喜歡我了。」孩子可能變得缺乏安全感,失去自信心、終日鬱鬱寡歡、漸失學習熱情。
4. 「你再不聽話,我就叫○○揍你!還是要叫○○把你抓走……」孩子得到的訊息:「媽媽老是在騙人,其實我可以繼續搗蛋!哈哈,大人拿我沒輒。」孩子學會吹噓、騙人、重複犯錯,有麻煩就引出有力人士撐腰,一切彷彿事不關己。
5. 「你整天就只會哭,不會用說的嗎?真是個煩人精,拿過來我處理……」孩子得到的訊息:「我真的不會,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說,只要用哭鬧方式就過關了。」孩子學會遇事逃避、無法承受挫敗、EQ(情緒商數)低、依賴強、有罪惡感。
或是,想想您經常打擊孩子的3~5句話,也可以問問身旁的人,這就是所謂「旁觀者清」的道理;因為爸媽長期言語的施暴也會成為習慣,何況爸媽是孩子的鏡子,孩子依樣學樣,最後孩子易成為急躁又愛動拳的施暴者。
孩子做錯事或有不當的言行時,爸媽管教他們,是天經地義的職責,但如果爸媽凡事都用謾罵、輕視、忽略、貶低、責罰、貼標籤的負面方式,以及消極悲觀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笨拙、粗心、不受教、愛搗蛋、哭鬧、不講理的行徑,那就大錯特錯了!大人說孩子壞,他自然就會跟您「抗爭、耍性子和嘔氣」,最後模糊了應導正的問題焦點。
至於家長應該如何避免自身負面思考及負面思考的管教?以下是筆者的小叮嚀:
理解孩子身心發展特性:
幼兒任何身心發展的技能和成熟,都需要照顧者長期、漸進式的示範和分散教導,加上個別自主性的完成;也就是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會不斷犯錯才學得會。不可嚴厲說教,一定要給孩子獨立的練習時間,請耐著性子教導步驟和小細節,因為孩子一旦熟練就再也不會忘記。
沒弄清楚前,請避免誇張責罵:
爸媽處理事務講究分秒必爭,早已習慣先看結果,往往看見衝突、失敗就謾罵,甚至初犯時也說:「為什麼你整天找麻煩?」、「為什麼你老是改不掉壞習慣?」請爸媽務必傾聽孩子們的敘述,進而幫助他們釐清問題的癥結。
請爸媽以正面的話術溝通:
首先請爸媽審視自己的標準是否過高?早中晚或外出時標準是否一致?負面管教只會惡化親子關係、導致疏離,當孩子叛逆、拒絕合作時,請爸媽善用讚賞教育:「媽媽知道寶貝很聰明,雖然現在做得不好,但媽媽相信寶貝有一天就學會了!」、「你需要我們再示範一次嗎?寶貝要注意看呵!」、「寶貝忘記的時候,一定要有禮貌的請教別人。」
任何做法都需要不斷的改變:
孩子的成長每天都在增進,爸媽的教養技巧也需要靈活變通,切不可墨守成規,讓孩子看透家長的心思。嘲笑辱罵不如陪伴孩子克服挫敗和傷心,同時及早引導孩子融入團體生活,對人禮貌、溫柔、學習分享和尊重他人。與其讓孩子長大後再獨自面對無情的現實,不如現在就陪伴孩子學習挫折教育的自我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