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過敏性紫斑症
過敏性紫斑症是最常發生在小朋友身上的一種全身性血管炎,而不是一般常聽到的過敏,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確切的病因尚無定論,小朋友的免疫力、環境、基因都是可能的影響因素,目前認為過敏性紫斑症和感染後引起的免疫反應最有關係:當我們身體受到感染,在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即會啟動,產生抗體以抵禦病毒。而過敏性紫斑症就是在身體發生免疫反應產生抗體後,抗體反而沉積並且攻擊血管壁所引起的血管炎,故又稱為免疫球蛋白A(IgA)血管炎。
過敏性紫斑症的症狀
抗體攻擊血管後,會引起發炎反應而產生疼痛,也可能因為血管炎造成微血管破裂而產生出血點,就是我們俗稱的紫斑。而抗體若是沉積在腸胃道的血管,就會出現腸胃道相關的症狀,沉積在腎臟血管就有可能影響到腎臟功能;簡而言之,抗體侵犯了哪裡的血管,哪裡就會出現不適。下列四項為過敏性紫斑症主要而常見的症狀,可能持續數天到數週,出現順序也不大一定,不過紫斑和關節痛通常最早。
- 可觸摸到的紫斑:最常見,幾乎所有病人都會出現紫斑。因為重力因素,幾乎都出現在下肢或臀部,不過其他地方也可見到。局部皮下水腫也常伴隨出現,特別是三歲以下的小朋友,常在眼周附近或受壓力側的軀幹上發現。紫斑一開始呈紅色,隨著時間漸漸轉變為深褐色,最後消失不見。
- 關節發炎、關節痛:第二常見的症狀,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病人會覺得關節不舒服。關節炎通常是暫時性的,多影響下肢大關節,如臗關節、膝關節以及踝關節,影響關節數約為一到四個;關節附近會有腫痛感,但較少積水或變紅、發熱,也不會造成關節變形。因為疼痛、關節活動受限,小朋友可能會不敢走路,還好,這種關節炎不會進展成慢性,也不會留下後遺症。
- 腹部相關症狀:從輕微的噁心、嘔吐、肚子痛、暫時麻痺型腸阻塞,到嚴重的腸胃道出血、腸子缺血、腸壞死、腸套疊甚至腸穿孔都有可能。大致而言,約50%的患者會出現腹部絞痛,近50%的患者糞便潛血會呈現陽性,而腸胃道出血的比例約20%。
- 腎臟疾病:血尿是過敏性紫斑症影響到腎臟時最常出現的症狀,可能伴隨輕微的蛋白尿。國外案例引發腎臟炎的比例較高,甚至演變為慢性腎衰竭,值得慶幸的是,可能是種族的差異,腎臟侵犯的病例在臺灣並不多見,且癒後狀況良好。
過敏性紫斑症的治療與照護
過敏性紫斑症的治療分成三大部分:支持性療法、緩解症狀的治療,以及降低後續併發症的治療。
1. 症狀輕微時,只需要依醫師指示做支持性治療,如適當水分及充分休息。
2. 症狀較嚴重時,會選擇用藥緩解症狀。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以減輕關節以及腹部的疼痛,必要時再加上免疫抑制劑減低發炎反應、減少疼痛。研究指出,適當使用免疫抑制劑可以減少腹痛的持續時間、減低腸套疊、腎臟侵犯,並降低後續相關腸胃道檢查的機率以及復發的風險。
3. 嚴重的腸胃道或者腎臟侵犯時,可能會以類固醇治療,一旦出現以下情況時,便需要住院觀察:無法正常進食、大量腸胃道出血、嚴重的腹部疼痛、意識改變、嚴重的關節疼痛導致無法行走、腎臟功能不全或腎病症候群,以及高血壓等。
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復發,大多在第一次發作後的四個月內,再發時的症狀通常比第一次輕微、持續時間比較短,病情也比較好控制。根據研究顯示,第一次發作得愈嚴重,復發率會愈高。
總之,過敏性紫斑症從三歲到十五歲都可能發生,五至七歲是高峰期。好發於秋冬季節,大多出現在上呼吸道感染後。若小朋友在感冒後,身上出現出血點,突然不願意走路,開始抱怨肚子不舒服等,爸爸媽媽就應該提高警覺、帶孩子就醫,尋求專科醫師的幫忙。
大部分的孩子確診後,可以在家休息調養,一週內就會逐漸好轉,所有症狀在四週內多會痊癒,唯有腎臟要長期追蹤半年。少數症狀嚴重者才需要住院治療,大多數會完全痊癒,不會留下後遺症。
相較於其他全身性血管炎,過敏性紫斑症相對比較溫和,紫斑、關節腫痛、腸胃道不適等症狀,都會隨著疾病好轉而消失,最重要的是及時而正確的診斷,才能做最好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