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雨果的冒險
導演/馬丁‧史柯西斯
發行/得利影視
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向來是編劇與導演們的大難題。小說已經有千百年的發展,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敘事工具;但是電影是在一百多年前才被發明出來,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因此要將小說改編為電影,原本就有很多侷限,不過,最近這十多年來,由於動畫技術的進步,以及小說的文字傾向視覺化,都讓小說與電影的距離拉近了些。
儘管如此,能將好小說改編成好電影的例子還是鳳毛麟角,而《雨果的冒險》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得歸功於兩位難得的人才~原著小說作者布萊恩‧賽茲尼克,以及世界級名導演馬丁‧史柯西斯。
賽茲尼克創作的少年小說《雨果的祕密》,以大量的插畫穿插於文字之間,原本就具備了相當多類似電影的元素。故事發生在一九三○年代的巴黎,小說開頭就以大遠景呈現巴黎天際線,再以近景拉到故事發生的地點,再拉近到人物特寫,完全就是電影鏡頭的平面運用;簡潔的文字只敘述故事的主線,大量細緻的動作、表情以及重點物品的特寫都以黑白的鉛筆畫直接表現,有一種類似默片的效果;作者會選擇這樣貼近電影的方式來說故事,或許也是為了向二十世紀早期的電影大師致敬。
故事主角是十二歲的男孩──雨果,他住在巴黎火車站的鐘樓裡,父母雙亡的他,每天代替喝醉酒的叔叔幫車站裡的時鐘上發條。他父親生前曾經從博物館的閣樓搶救出一個被丟棄的機器人,並且想辦法修復,雨果繼承了父親的機械天分以及遺願,因此經常從玩具鋪偷玩具,把零件用在修復機器人上。玩具鋪老闆當然不會善罷干休。有一天,雨果被逮個正著,還被迫把父親的筆記本交出,沒想到因禍得福!這段經歷竟然讓雨果邂逅了電影大師──喬治‧梅里耶。他記得父親曾經告訴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月球旅行記》中,火箭射中月亮的眼睛那一幕經典畫面,這是梅里耶的傑作,被譽為科幻電影的始祖。故事中更讓這位梅里耶出場,還成為關鍵性的人物,將真實融入虛構,增添不少趣味和感動。其中的細節就暫且不透露,留待各位親自發掘雨果、機器人、玩具鋪老闆與梅里耶的關係吧。
這本傑出的小說被馬丁‧史柯西斯發現了,他幾乎一口氣看完這本書,並且馬上決定改編成電影。史柯西斯剛好有個年紀和雨果相當的女兒,但是他的女兒幾乎沒看過他執導的電影,因為大部分都是限制級,所以他希望能拍一部讓女兒可以看的片,《雨果的冒險》這部3D電影就這樣誕生了。這也是史柯西斯第一次拍3D電影,行家出手果然不同凡響,這部片獲得許多重要的國際獎項,一上映就大獲好評、票房成績亮眼,還被任天堂製作成遊戲。
這部電影成功的把平面插畫的意象轉變為令人驚艷的電影空間,很精準的利用齒輪、飛輪、發條等機械裝置,營造出復古的工業美學,呼應片中的時鐘、機器人等主題。加上靈活的運鏡方式和動畫的輔助,讓這些機械裝置不只帶來華麗的效果,更成為重要的情節背景,把電影在視覺上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敏銳的編劇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他創造出幾個在原著中不存在的人,如裝著義肢的車站督察、被督察暗戀的賣花女、帶狗喝咖啡的婦人和屢次被狗咬的追求者等;發生在這些人身上的情節,穿插在故事主軸的經線中,織進幾根色彩繽紛的緯線,讓內容更豐富有趣。
身為電影工作者,史柯西斯當然不會放過向前輩大師致敬的機會。在詮釋梅里耶相關的情節時,他大量運用老電影的片段,還把梅里耶的片場複製出來,充分表達了電影「就像在醒著的時候做夢」的魅力。在故事中,這個夢想曾經因為戰爭的摧殘而失落,但是終有尋回的一天,包括雨果在內的每個人,也找回自己曾經失落的生命意義或歸屬。
故事本身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有些深刻的哲理或許無法完全理解,但是電影的熱鬧有趣以及無懈可擊的視覺效果,還是能讓小孩融入其中;鮮明的人物刻劃和比較深沉的情感,也能讓陪伴觀賞的父母感到內在的滿足。當然,最後的美好結局更是老少咸宜!這部片的成功或許也給我們一個啟示:不用太擔心下一代習慣視覺化的問題,視覺元素就像文字一樣,會攜帶訊息、傳達感情,還能說故事。重點並不是文字與圖像孰優孰劣,而是學會如何精準而細膩的表達,以及擁有真正的鑑賞力,足以辨別優秀內涵與浮濫商品化的差異。這種能力沒有速成的可能,只有不斷觀賞真正的傑作、慢慢培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