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弟弟都挑食不愛吃飯,不僅三餐食量都一點點,連餵他零食他也不吃,成天一付有氣無力的樣子。」A女士帶來的是一位形體消瘦的小朋友。「弟弟從小就一直流鼻水,擤到桌上都是他的衛生紙,一遇到天氣變化或是下雨,擤得更是厲害。」B女士帶來的是一位黑眼圈的小朋友。
「妹妹皮膚癢,沒事就一直抓皮膚,抓到皮膚都變厚了。」C女士帶來的則是一位兩手肘內側皮膚都抓到增生的小女孩。
雖然挑食、長高等跟生長發育相關,以及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這些與過敏體質相關的問題,是目前中醫兒科就診的最大宗,大多數也是看過西醫,但療效不甚滿意而轉過來的患兒,但是中醫能看的兒科並遠遠不止此,翻開中醫兒科學,從感冒、咳嗽等一般時令疾病,一直到小兒肌肉無力、學習緩慢等生長遲緩的疾病,全部都有描述,因此看起來似乎所有的兒科疾病都能治療。
遇到某些疾病,我們確實會想請父母親優先考慮尋求西醫的協助,諸如創傷、高度發燒的時刻,這些有可能需要使用到外科、抗生素等等有感染疑慮的需求時,這時候是使用自然療法的中醫效果較不及的時候,但是相反的來說,正是因為中醫是以自然本草來治療,多半也可以視病情需求而給予長期服用,比如之前所提起關於生長發育、過敏體質等問題,長期使用中藥比起長期使用西藥,就讓人安心的較多,另外有的時候甚至不會使用到藥物,用簡單的幾根針灸針,就可以讓病情得以好轉,比如WHO就認可針灸對於小兒腦性麻痺、生展遲緩等疾病,具有相當的療效。
兒科在中醫又有個別名,稱為「啞科」,並不是因為小兒是啞吧不會說話,而是小兒不懂得去表達自己不舒服之處,臨床上,我們會以主要照護者的描述為優先,主要照護者大多數會是小兒的父母親,但有時候會是爺爺奶奶,或是保母,我們會請主要照護者描述近日觀察到小兒的生活狀況及不適之處,如咳嗽、痰色、胃口、大便狀態等等,這些資訊比起小兒的神色舌脈等等,重要性更高,因此請帶小孩來就診時,務請主要照護者一同前來。
問題在於,我們怎麼讓小孩乖乖的把中藥喝下去,或是讓小孩安安靜靜的接受針灸。只要身為父母親,應該都有給小孩灌藥的經驗,煎煮好的藥水又苦又黑又有怪味,就算是味道比較淡的科學中藥,也擺脫不了這些味道,那簡直是另一個世界的食物,若是較大的孩童,我們還有可能以勸服或是威嚴,強迫他喝下去,較小的孩童,也有可能用玩具或零食引誘他喝下去,要是遇到說話都聽不懂的孩童呢?
中藥並不是都味道很苦或是味道很難聞的,中藥理論中的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我們在給小朋友用藥時,會以適口性較佳的藥物為優先考慮,尤其是補脾胃幫助消化,補中氣調整體力不足的用藥,如黃耆、人參、甘草等等,也多是甘甜易入口的藥,再加上用一些蜜或是矯味劑作味道上的調整,小朋友就較心甘情願的服藥下去,但至於針灸的方式,除了醫師技術高超,較會騙小孩以外,父母親的配合演出也蠻重要的,畢竟針下去的感覺可是沒辦法隱藏的。
或許您要問中西醫可不可以一起看,可不可以一起吃,請恕我說一句,這已經是多年前的問題了,目前的潮流是中西醫整合醫學,這股潮流也逐漸從東方吹往西方,如果願意,應該可以在台灣找到不少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院所,或許是中醫師與西醫師合作,也有可能是由一位中西醫師來看診,但更常見的是在兩個地方就診,因此我們會建議,若有必要服用中西藥,敬請隔開1-2小時,以免兩種性質不同的藥在胃中起化學變化,至於效用會互相干擾的中西藥,醫生在處方時也會盡量避免開立。
最後因為小兒的生機蓬勃,但又臟腑嬌嫩,在平時照護時,請注意幾點。首先,盡量少給小兒冰飲,就中醫理論上來說,人體是發熱的有機體,要生體健康,體內就需要持續產熱,請勿用冰水把這個溫度澆熄了,尤其是熱量儲存更少的小兒,更易受外來的飲食影響。其次,請少給小兒吃甜食,甜食是容易化痰的來源之一,許多的疾病如腸胃或是過敏問題,遇到甜食就更容易加重,小兒還有變成嗜吃甜食的傾向。最後,祝各位家長以及小朋友,身體健康,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