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活處處充滿新鮮、緊張和興奮感,從校園環境中體驗到愈來愈多的事物,孩子就會發現,上小學是多麼有挑戰性,同時也是那麼令人期待,然而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會正向發展,其中會令孩童和家長感到茫然、驚惶的就是學校的「考試」。「考試」已成為小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幾乎和作業是互相伴隨的,有作業就有考試,有考試就有作業。
或許很多孩子心裡都有同樣的疑問,「為什麼要考試呢」、「考試有什麼好處」、「這些考題將來生活中用得到嗎」因此,家長們本身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先幫助孩子了解考試的用意,避免孩子對於考試存著盲從、應付的心態。基本上,考試並不是要把學生考倒,或是比較輸贏,它含有正向和負向的雙面意義,正向的意義如下:
1.它是教學的延伸,是為了達到課程和教學的目的而讓學生從事的工作——因為教學並不是老師單方面的教導就夠了,必須要有回應和評鑑,才可以了解孩子是否有將所學的知識內化,而考試就具有評鑑與診斷學習的功能。
2.它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並為下一個學習階段做準備——因為大部分的孩子都存在著「不想輸給別人」的心理,當面臨考試的時候,無論是否準備完全,他們還是會全力以赴,藉此能夠培養孩子對於自己課業的責任,且知識是連貫性的,精熟前段學習內容,才能夠順利與下一個階段的內容接軌,往前邁進。
3.它可以幫助教師、家長們理解孩子於學習的困難之處,以及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差異性,亦可讓孩子發現自己所學的不足之處——考試分數不是在於好看和難看的差別而已,它可以顯示出孩子的學習狀況,讓教師和家長較容易從孩子不熟悉的範圍與內容著手,給予其特別的教學安排或實施適當的補救教學;孩子也能從考試了解到自己需要加強的地方,針對問題改進。
另一方面,負向的意義如下:
1.考試可能會成為孩子在學校的一種競爭形式,進而影響同儕之間的和諧度。
2.當考試成績不理想,孩子可能會對學習產生過度的挫折感,反而對學習的心情造成不良影響。
3.家長或老師都可能利用考試成績作為懲罰依據或手段,造成考試角色的誤用。
親師互相理解,攜手合作
在臺灣,為什麼大部分的孩子都不喜歡考試呢?事實上,孩子不是一開始就討厭考試,而是由不喜愛某些科目,進而厭惡此所衍生出來的測驗項目,根據調查,超過一半的國小學童不喜愛研讀主要學科(國語、數學、英文、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而隨著年級增長比例也就越高,這些孩子並不是缺乏學科知識的天分,更不是人們所說的不聰明,造成厭惡的原因在於錯誤的學習方式:過分填鴨式與囫圇吞棗的學習形態、不管懂不懂只管熟不熟練、教師與家長只以成績為指標……久而久之,孩子便忽略了知識的原理和意義,只在乎呈現出的結果,當然會認為學習之路是痛苦不堪的!我們應該共同來檢討,避免這種不良的惡性循環,或許是要修正老師的教學,或許是要改變家長要求孩子的方式,也或許是要糾正孩子本身的讀書習慣。
既然家長們在孩子的學習歷程中是無可替代的角色,我們應該把孩子的補救與補充教學拉回家庭,由父母親扮演導師,去了解問題所在,每一次考試過後,我們會發現考試的類型跟老師的猜題、課本的範例有許多巧合之處,但孩子卻沒能把握住,想必他們是不夠用心的,這時父母別急著責怪、責罵,也別急著將孩子送去補習班,反而要觀察孩子們平時是如何在準備課業的,也許您經常在忙碌中看見孩子在寫功課,就以為他們正在「讀書」,其實老師每天派的作業平均花40分鐘到一小時即可完成,那麼孩子長時間花費在作業上是否真的在讀書?還是東摸西摸,最後匆促應付完老師指派的作業呢?大部分的國小學童都可在學校或安親班把回家作業完成,因此回家後的時間還算長,而您的孩子於這些空檔是在做額外的複習,還是浪費在打電動、看電視、東摸西摸……
正向解讀,彼此同理
從臺灣教育的現實面與實際的生活情況,可看出孩子的考試成績並不能全然代表資質好壞,差別在於孩子有無認真複習功課,以及複習功課的方式,就課程來說,現今的課程內容已較過去年代的容易許多,因此孩子都可以學得不錯。另外,家長們要停止灌輸「讀書是為了你自己,不是為了別人」的概念,當我們還在求學時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要強求您的孩子必須懂,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應重新了解學習的本質,若能用父母的愛陪孩子一起努力,陪孩子一同學習,配合給予鼓勵和實施諸多獎勵制度,您才能真正對症下藥,讓孩子有效率的學習。
文/李欣齡 高雄市鳳山區忠孝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