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所有人都曾想追尋的夢想,但完美的定義卻因人而異,因為在每個人心中所要追求的完美、所在意和所看重的未必都一樣。「完美」究竟是什麼?是一種美好且完整的應許;是一種聆聽讚美的靈魂;是一種大家都讚揚的生命;還是一種感知眼光背後的美麗經驗?當教養的路上與完美相遇,不妨先思考「完美在自己心中的意義是什麼」、「在完美與不完美的相映間,是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曾經有過一段話:「我們總是喜歡用完美來要求不完美,卻又無法在不完美中看見美。」對於追求完美的既定要求又往往要符合社會的框限,因此常常無法好好的看待不完美的美,也在無形中加深了完美與不完美的對立關係。其實對於「完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尤其當完美遇上了親子教養,馬上使得情節糾結了起來。記得有一回和一群家長共讀幾米的《我不是完美小孩》,在品味與笑談間,讓人驚訝的是竟望見無意間穿戴在父母身上關於完美的枷鎖;其回應所引發的情緒也南轅北轍。有人將完美視為父母最高的榮耀,也有人覺得完美才能呈現自己的成功,更有人落下珍珠般的眼淚、力主接納才是完美。以孩子的教養陳述完美的意圖時,心中的意義又更加不同,或以成績論英雄、或以是否能達到父母標準、或期許給予完美的評價;當然也有人對於完美的定義,不在成績的高低而在於「品格的涵養」,認為孩子只要品性好、做事態度認真,就是完美;當下也不乏有人力挺只要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長大就是超級完美了!您呢?期待在每位父母的心中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清楚界定。
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完美定義,也許會發現不完美可能正是形塑人與人之間差異的基本要素,也會更清晰回應到孩子的獨特性與個別差異。要求完美的過程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我們都知道完美的背後,存在著不同眼光所匯聚的答案。有時候太過於要求完美,反而導致孩子的尊嚴及自信受損,也可能造成親子間不必要的衝突,反而壞了親子關係,誠如莎士比亞所言:「為了追求更好,我們毀損了原已夠好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本應表現出不一樣的完美。
少子化漩渦不斷擴展的現象,讓現代父母心中多了一分不安與焦慮,深怕自己的不完美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擔心自己能給得太少;或擔心孩子所擁有、所學習的知識少於其他人,要不然就是想早早看見孩子的亮點,硬是要孩子全然的接受父母所規劃好的一切。如何破解自己心中的不完美或將擔心轉化為一種教養的養分,讓孩子從中學習到一種不完美的人生哲學,以下是幾點想法:
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倘若我們總習慣以完美的角度來要求自己,那麼我們便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只會去專注於自己的不足。記住,每一件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禮物」,它可能是一次災難,也可能是一個禮物。如果您能帶著信心,給孩子一點時間,耐心、寬心的等待與接納,您就能與孩子享受到內在蘊涵著豐盛、美好,而且精心為孩子量身打造的禮物。
回到小時候的內心世界
看見孩子的可愛,您不也常希望能回到小孩的天真與無憂?因此,當無法釐清如何與孩子對應時,不妨回到孩子年齡的世界,想想自己當時的年齡最希望大人怎麼對待自己。在回想中,就能慢慢放鬆心情,就更能看到眼前孩子的心境與期待的關懷。
感動孩子的每一分進步
任何年齡的人都會犯錯,接受指正之後,有時候孩子反而比大人更坦率、更願意改過,父母應該要用心體會孩子的改變,不要用一味的標準要求孩子做到自己的期待。多一分觀察與感動,父母或許會真心看見孩子的努力,打從心裡欣賞;孩子也學會在父母的眼神、表情中看見欣賞的眼光,看見自己不完美的完美。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就算是完美的計畫也會出錯,真實面對自己明晰的想望,不要一味跟著社會或他人追求完美。學習看見自己,肯定並接納所有發生在自己和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嘗試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發現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完美,慢慢堆疊出美但不全然完美的未來;有時轉個念還能感受到缺口的美好,一起陪伴孩子愛上自己的不完美,尋獲正向的成長力量。
文/游玉燕 臺北市私立三民幼兒園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