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智力發展主要目的是個體的生存,而不是學習本身。智力發展的要件是「硬體」的大腦與「軟體」的學習。大腦發展的因素除基因之外,在生命初期讓孩子有好的生理環境,包括母親懷孕期的營養、運動、休息與情緒等都是關鍵因素。孩子的學習則牽涉到各種環境因素,例如配合孩子的發展期程,在敏感期給予探索創新與重複練習的機會,刺激神經系統的健全發展,以及父母的鼓勵等因素。
關於「智力」是什麼,智力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學者至今沒有定論,許多種「智力」也缺乏有效的量測指標。智力商數(IQ,簡稱「智商」)是量測智力的一個指標,在極端貧窮的地區,環境影響孩子的智商大於遺傳因素。只要孩子營養足夠、沒有受虐等情形,遺傳因素相當程度影響孩子的智商。孩子4~8歲智力漸趨成熟,兒童在幼兒園大班時的智力,已略可預測孩子進大學時的智商。然而智商是變動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智商變動可高達20分。父母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的培育可增進孩子的智商;過於貧窮且父母智商低的家庭,孩子智商也會降低。智商高的孩子成績比較好,職場表現較佳,身體比較健康,情緒與社會適應也比較好;然而,學習興趣、工作紀律、學習動機等智商之外的因素,也大大影響學校與職場表現。
影響兒童智力發展的因素
發展敏感期重複練習:
智力與動作技能的相關性很高。學齡前兒童智商愈高,其動作技能的學習愈優異,而智能不足的孩子動作技能表現較為遲緩。在孩子發展的敏感期,父母應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孩子反覆練習。
安全溫馨無焦慮:
孩子的安全感大大影響智力,因此,家庭的和諧、孩子與家庭成員的互動,對孩子智力發展都很重要。在陪伴孩子工作與遊戲的過程中,家長的陪伴可以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讚美努力:
對孩子太嚴格或標準太高,孩子會在挫折中發展出「習得的無助」,完全放棄努力。父母可以激勵孩子發展,讚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分。讚美孩子的天分會讓孩子太在乎自己表現是否顯得聰明,而缺乏面對高難度挑戰的勇氣。
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基本上對孩子的影響是正面的,但前提是須在自然且沒有壓力之下實施,對孩子智力發展才有幫助。給孩子太多學習負擔或壓力,對孩子的大腦傷害甚大,長期焦慮或情緒緊張的孩子,智力反而會下降,家長實施學前教育時要審慎。
延宕模仿:
看電視或玩電玩雖然不直接影響兒童的智力,然而,卻容易造成孩子注意力缺失,而延宕模仿的效應也會增加其敵意與暴力傾向,即使是開著電視沒看,那些背景噪音都是干擾孩子注意力的因素。
如何培養聰明的孩子
探索環境:
一個聰明的孩子會對新奇的事物與經驗產生興趣,能快速吸收與處理新的感官訊息。探索環境能幫助孩子了解真實世界,孩子透過「假設、實驗、修正」的程序,捕捉外在世界運作的基本模式。學習動機是孩子成就的主要動力,一成不變的環境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機。多讓孩子接觸不同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激發孩子探索新事物的慾望。
紀律與自我控制:
紀律幾乎影響孩子行為的所有面向,能自我控制的孩子較能貫徹系統性的學習。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延遲滿足15分鐘的美國兒童,比起只能延遲滿足1分鐘的孩子,在大學入學考SAT分數高出210分。
創造力:
孩子未來必須適應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因此,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才是最有價值的教育目標。講故事給孩子聽,並讓孩子講一個想像的故事;或給孩子隨手可得的素材,讓孩子創造有趣的東西。
智力與智商不能畫上等號,智力也包括創造力與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因此,雖然智商是學習與成就的重要指標,但,成功適應環境或改變環境的能力及因練習而增加經驗或改善效能的能力,都是智商測驗無法測得的範圍。家長應營造一個鼓勵孩子運動、讓孩子情緒穩定沒有焦慮的環境,在多元智能的架構下,依照孩子的先天特性協助其智力發展。
文/王美玲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專案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