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4~8歲幼童的語言發展
通常到4歲的時候,幼童的口語能力就已經發展良好,他們已經跨越電報式的語言,
例如:「媽媽,拿!」4歲之後,幼童可以做完整語句的表達,同時隨著幼童年齡成長,他們的詞彙量和生活經驗的增加,更容易理解成人要表達的意思,並做出回應。
4歲幼童的口語能力發展:
可以理解複合式的指令,例如:「幫媽媽把毛巾拿過來,牙刷放在杯子裡面。」同時可以回答假設性的問題,例如:「如果……」、「什麼時候……」4歲幼童也可以回應功能性的問題,例如:「你覺得這個夾子可以用來做什麼?」
5歲幼童的口語能力發展:
他們對於簡單的三步驟的指令有所回應,例如:「幫媽媽把衣服拿過來、去拿桌上的梳子、梳子拿給爸爸。」幼童對於簡單的數字概念也可以清楚表達,例如:1元、5元、10元的多寡。5歲的幼童對於時間概念已經具備,因此可以抽象式的思考「以前」、「上一次」,或者「後天」等問題。因為5歲幼童的詞彙能力增加,因此他們可以清楚表達較多詞彙的語句,例如:「我媽媽去市場買牛奶,還有餅乾、青菜。」
6歲幼童的口語能力發展:
他們已經可以運用複雜的句子與成人進行對話,同時也會正確的使用大部分的詞彙和語句。例如:「今天我爸爸跟我媽媽要去高雄,因為我阿嬤過生日。」
7~8歲幼童的口語能力發展:
進入國小階段的兒童,因為學校語文課程的學習和同儕的互動,他們的詞彙量大量增加,隨著文字閱讀的識讀能力增強,他們在不需要成人的協助和指導下,可以自己使用注音符號拼出文字內容,甚至以注音符號做更正確的思想表達。隨著識字量大幅擴充,他們可以使用更多樣的詞彙進行溝通,並且擁有完整表述一個簡易故事的能力。
影響幼童口語表達能力的因素有很多,生理的因素包含幼童本身的構音是否正常。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講話「臭奶呆」,口語表達不清楚與構音異常,這有可能是生理性的因素造成,口腔或顏面神經失調,包括嘴脣、下顎、舌頭與齒列等口腔肌肉神經發育發展的完整性,均會影響表達能力。此外,因口腔脣顎部分出現異常裂縫的脣顎裂幼童,也有可能因為生理性缺陷造成構音困難,除了整形外科手術的縫補,也需要語音矯正。除此之外,語言發展與大腦運作也有關係,有些腦部功能受損(如腦性麻痺)的幼童也有可能造成口語表達障礙。
如何提升幼童的口語表達能力
1.透過遊戲增強幼童的口語表達能力
幼童經常參與的社會遊戲或扮演遊戲,對口語表達能力有相當大的幫助。在扮演遊戲中,幼童藉由扮演各種不同角色,練習生活情境中的各種對話劇本。因此,不論幼童的性別,都應該鼓勵他們玩扮家家酒,或者是扮演遊戲。在遊戲中,成人最好也能參與,並且透過問題和互動,鼓勵幼童表達。例如,幼童說:「媽媽現在在煮菜了,煮……煮……煮……」大人可以適度問幼童:「那你在煮什麼呢?」扮演遊戲中,幼童要當老闆、廚師,愈大的幼童,大人點的菜可以愈多,然後要再加上複合式的條件,例如:「我的麵要加胡椒粉不要加辣椒呵!」透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訓練,可以增加幼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2.擴增幼童的生活經驗和語彙量
良好的語言表達構築於豐富的生活知識和對語文的理解,因此,爸媽陪伴幼童一起閱讀是增進語文能力最棒的方式。家長選擇繪本、與幼童共讀,當孩子學會注音符號之後,雖然可以自行拼音,但是對幼童來說一個字一個字的拼音仍然很慢,爸媽可以協助幼童閱讀新繪本,當幼童對繪本內容有初步概念之後,再由他們自己練習拼音。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經常問幼童問題:「你覺得小白兔如果沒有在樹下休息的話,可能會有什麼結果?」以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3.與幼童說話時放慢速度、以鼓勵取代責罵
有些幼童(尤其是家中較小的孩子)有時會有口吃的現象。因為情緒的緊張,會讓幼童的口說速度跟不上思考速度。這些暫時性的現象,多半與家中成人的溝通方式有關。比較心急、說話速度太快的成人,都會造成幼童說話時的壓力。因此成人與幼童溝通時,應該慢慢說,而且當幼童產生口語表達障礙時,千萬不要責罵他們,反而會增加他們更多心理壓力,應該多以鼓勵方式,讓幼童慢慢說。
文/葉郁菁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