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鉦翔 上善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學博士暨心理師
音樂,是一系列、有組織的聲音活動,舉凡節奏、旋律、和聲,創作者必須通過生理及心理的反應活動,將聲音的基本要素互相作用,並組織起來,才能形成音樂。音樂,具有相當廣闊多向度的特性,不但可以活化生理反應如肢體緊繃與放鬆、情緒反應如喜怒哀樂、心理反應如想像力與自我表達、社會互動如音樂活動中的合作互助行為、美感與精神靈性的超越體驗。
從音樂的風格多變、應用普及,便可以知道音樂的功能也是相當廣泛的。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到周杰倫《牛仔很忙》,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與曲調,風格真的截然不同,功能也有一些差異性。因此,不同類型的音樂應該要有不同的用法與使用時機,才能恰如其分的發揮效果。以費玉清的一首歌《晚安》為例,當我們在逛街時,只要一聽到這首曲子,便知道已接近打烊時間。同樣的,動感一點的音樂,往往傳遞著打氣、鼓勵的力量;抒情和緩的音樂則隱含著療癒、紓壓的效果。
對成年人來說,一段與個人特質相符的音樂,可以緩和心情、舒緩緊繃的心情。對小孩而言,確實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但同時也存在著打起精神、引起好奇心的情形。不過,當小孩聽音樂冥想時,若可以搭配簡單遊戲,效果會更顯著。以下提供三個適合3歲以上小孩,可以有效、促進親子同樂與良善親子關係的方法,希望可以協助大人引導家中小孩順利減壓。
愛的惜惜──撫摸:先播放一段柔和輕鬆的音樂,大人可以輕哼著音樂,接著讓小孩閉著眼睛、舒服的躺在毯子上。大人蹲坐在旁邊,並將雙手放在小孩的腳上,配合著音樂的旋律,輕輕的觸碰、溫柔的移動雙手,慢慢的經過小孩的腿、身體、肩膀、頭到臉;再沿著身體從臉到腳,慢慢的撫摸一遍。撫摸過程中,可以鼓勵小孩用言語表達個人經驗,如:「哪部位讓他感到最舒服」、「哪部位比較沒有那麼舒服」;如果,小孩沒有那麼喜歡雙手觸摸,也可以用軟毛巾或網球來代替。撫摸過程中,也可以把雙手放在小孩的背上,感受他的呼吸,感受他的身體起伏,順著身體變化撫摸觸碰。
愛的跳一跳──跳舞:分為三段,第一段可以先選擇一段優雅平緩的古典音樂,在播放的同時,大人也可以輕哼著音樂,輕鬆的站著,輕輕的搖晃身體、擺動雙手,身體自由自在的移動,輕柔的改變身體的姿勢高低,邀請小孩模仿大人的動作,親子一同慢慢的動起來。接著,第二段可以播放節奏性稍強的音樂,可以是傳統的民俗舞曲,請勿選用電音舞曲、重金屬及節奏性過強的搖滾樂等;此時,可以輕跺腳步、緩緩移動步伐,再逐漸增加速度,邀請小孩一同動起來,接著慢慢的增加動作幅度、手部擺動大小,甚至是跳起來、小跑步,過程中注意安全即可。最後,第三段,請選擇抒情柔和的音樂,如水晶音樂或古典音樂,帶著小孩,順著溫柔的音樂,慢慢的放慢身體動作、行為速度等,讓彼此的心平靜下來。過程中,可以搭配「愛的惜惜」,協助小孩達到完全放鬆。在此階段,可以用毛巾,溫柔的幫小孩擦汗,避免受到風寒。
愛的合拍──身體拍打:可以藉由身體的拍打,協助小孩進行和音樂旋律節奏合拍的暖身。在身體拍打的過程中,藉由節拍、順序、大小等音樂操作,可以讓小孩於音樂活動中學會培養遵守指令、秩序,強化耐性,交替輪流的社會規範能力;當親子開始彼此合拍時,更可以學習互助合作、群體協調的合作性。而活動後的收拾,也能學習到日常常規行為、整潔習慣。練習上可以分為三段,一開始,大人可以輕輕的拍打身體,邀請小孩模仿拍打與節奏,等小孩跟上節拍與動作後,便可以開始隨著音樂節奏一同拍打。第二段,播放音樂,隨著音樂節奏,拍打身體部位,並邀請小孩一同模仿拍打,當小孩可以順利跟上節奏與動作後,也邀請小孩主動隨著節奏拍打身體,由大人一同模仿。第三段,播放抒情或水晶歌曲,帶著小孩順著節奏,一同輕輕拍打身體,再慢慢的放慢速度,輕輕搖擺身體,再慢慢的坐下來或躺下來休息,慢慢的讓自己放鬆、平靜下來。
說真的,對小孩來說,只要能夠跟隨著音樂親子動一動,就可以開心一整天了。藉由大人哼唱、示範與音樂引導,帶著小孩用心體驗、妥善安頓自己的心;長久練習下來,小孩也就能透過音樂,好好的、確實的學會「藉音樂安住,與音樂同樂」的祕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