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我家的孩子4歲,和別人說話時,眼睛都無法聚焦看著對方,會有種對對方不禮貌的感覺,常常讓我擔憂會不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尤其是遇到長輩時,孩子都不會主動和長輩打招呼,就算百般提醒過後,下次再碰面,仍是依然故我;特別是當下提醒她要記得叫人,她卻當耳邊風、不肯叫人,弄得自己和對方都很尷尬。不知道孩子這樣的狀況,該如何是好呢?
問題/陳太太‧屏東讀者
回答:
在遇到長輩而不打招呼的情況下,的確很多時候會讓家長感到尷尬,也會擔心旁人的眼光,質疑我們「怎麼沒有把孩子教育好」。然而,孩子遇到長輩不打招呼,原因可能有很多種,處理方式也有不同。
接納天生的氣質
孩子的氣質(temperament)是「天生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處理與外在環境適應的模式。有些孩子在面對新環境或陌生人時會比較退怯,他們需要較多的時間來觀察與適應環境,此時父母若強迫孩子一定要打招呼,反而會讓孩子在面對這些人事物時,更容易緊張而導致反效果。在不安的狀態下,有些孩子容易眼神飄移、較不聚焦,會尋求可提供安全感的成人或友伴,來降低其緊張感。家長可以陪伴在旁,蹲在孩子身邊,先與他一起觀察現在所處的環境,待孩子對環境較熟悉,對身旁來去的人較不感到有壓力時,方可與他一起練習跟人打招呼,也讓孩子知道他目前的狀態及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降低其可能因為緊張而產生的退怯行為。也許是孩子與對方還不熟識,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或增加與這名朋友或親戚碰面的機會,讓彼此更熟悉,降低孩子的緊張感,也許孩子下次就會較有動機來主動與對方打招呼了。
增加人際的互動
大部分的4歲孩子喜歡說話,且字彙迅速增加;人際互動上也傾向喜歡和別人有合作、分享、輪流的活動;但因孩子發展進程及速度不同,相較於同齡的孩子,有些仍停留在較自我中心的行為表現。家長可以趁著週末或下課的時間,帶孩子到公園、教會,或有較多小孩可以互動的場所,讓孩子有較多接觸人群的機會,透過這樣自然的與其他孩子一同玩耍,方有助於刺激孩子在社會互動能力上的發展。
練習注意力聚焦
有些孩子可能在注意力或衝動控制方面有困難,要好好的與他人眼神對焦,實為他們的難處。由於容易受到其他外在的刺激吸引而分心,使得眼睛會想要看別的地方,或急著想要去玩某個東西,而較難安適的與人面對面互動,都可能會有如家長提到的,讓人感覺有不禮貌的表現。此時,家長可以用「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練習將頭轉正、看著您的眼睛,並練習如何與人打招呼、先想想看要打招呼的內容是什麼,並實際練習說出來;若口語的練習內容需要修正,家長則給予協助。當孩子完成練習任務後,給予正向的肯定,並鼓勵孩子下次遇到同學或朋友,可以多試試看這樣的方法。
實際的示範教導
有時候孩子不打招呼,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稱呼對方。或是因為接觸的時間比較少,所以忘了其稱謂所致。其實,當家長在面對孩子不肯或不敢打招呼時,我們除了可以先與對方招呼之外,也可順勢告訴孩子:「這一位是某某阿姨、某某伯伯……」讓孩子知道現在面對的人是誰,也知道該如何稱呼對方。
正向積極的鼓勵
有些時候孩子沒有適切的與周遭的人打招呼,可能是因為大人沒有注意,或是因為是熟人而鬆懈了管教,抑或是顧及場合顏面而不了了之,但這樣的狀況可能間接讓孩子從中學習到「我並不需要每次都打招呼」或「我並不需要好好的說話」的錯誤態度。我們需要探究孩子不打招呼的理由,協助孩子排除可能的困難。當然,正向的鼓勵是不可或缺的。倘若現場中有兩個或以上的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會主動打招呼,此時,家長可以對會打招呼的孩子說:「你會主動打招呼,真的好棒呵!」除了正向鼓勵另一個孩子外,同時也讓不打招呼的孩子知道,當他表現出這樣的行為時,是會被鼓勵的,進而提升其願意打招呼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