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母在內心底蘊總會期盼自己的孩子,在長輩或好友面前有好的表現。因此在面對孩子「情感上表現出近似胡鬧的一種異常興奮現象」的「人來瘋」行為,總覺得特別的難為情,甚至心裡會產生極大的負擔。
到底什麼是「人來瘋」?
「人來瘋」大多出現於3~6歲期間,泛指當家中有客人或陌生人出現時,孩子的表現瞬間難以控制且不按牌理出牌;極力表現出期望能和客人建立彼此的關係或獲取他人注意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反應是?
1.自我意識的增長
正值自我中心的年齡,以及少子化的影響,父母和祖輩全圍著孩子轉,盡全力滿足孩子的要求,加上生活經驗的侷限,導致孩子「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愈來愈強;因此孩子不恰當的表現形式難免會出現在生活中。
2.想要被專心關注
客人的來訪帶給孩子新鮮刺激、好奇興奮;而這年齡的孩子神經系統的抑制功能尚不完善,會極力想表現自己來引起客人的注意。如果父母和客人交談而不理睬孩子,孩子覺得被冷落,下意識就會做出一些偏常行為,試圖透過自己認知各種可能的方法,希望有人注意他的存在、不要把他忘記!
3.能感受父母態度的不一
有些孩子正所謂「鬼靈精怪」,似乎知道在這個時候不管怎麼鬧,父母也不會管教自己,當孩子察覺到這種變化,便利用這「良機」乘機盡情的「發洩」一番。有時基於禮貌,客人往往特別滿足孩子,甚至還隨口讚美幾句,無形中又強化了孩子的行為;孩子也可能就鬧得更兇,難免使父母陷入尷尬的境地。
4.有需求未被滿足
當孩子長期單獨玩耍,少與外界接觸,平日父母又忙於工作很少帶孩子出去走走;當家中有客人時,孩子會希望別人能注意自己,難免會表現出異常的興奮,無理取鬧。當他發現大人們開始注意自己,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滿足了平時孤單一人、常常待在家中不能出門等需求的缺憾;感覺有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真好!
父母可以這樣做
1.釐清並改變自己的教養觀
父母不應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是多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改變過度溺愛或過度嚴厲的教養方式;並透過平日的陪伴和引導策略,同理孩子的需求和擔心(如:想要有人陪他玩,又怕自己的玩具被破壞),多給孩子經驗成功的機會,讓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現和肯定。
2.有意識的反思平時的做法
「足夠的愛和陪伴」才有能量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為孩子多創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如多邀請鄰居、朋友到家中做客,以減少孩子看見生人時的新鮮感;也減少孩子因為在家中缺少玩伴而引發的孤獨和寂寞。父母要養成孩子正向行為的好習慣,也要特別注意「不是告訴孩子現在不能做什麼,而是引導孩子現在可以去做什麼。」
3.人前人後規則一致
「溫柔而堅定」始終是教養中最有力的法寶。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行為應該前後一致,像是平時約定好的規則,不管是否有長輩或客人在場,都應該堅持原則,不讓孩子有機可乘。面對孩子在客人面前有不適當的要求或行為時,可以說明並強調平時的規則;避免當著客人的面教訓孩子,以免傷害孩子的信心和自尊,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若孩子真的無法接受,不妨嘗試帶孩子離開現場,給予機會並注意安撫孩子的情緒。
4.遵守約定和善用轉移策略
平時可透過故事或角色扮演練習主客之道,讓孩子學習客人來訪時應有的禮貌;在客人來之前,讓孩子知道今天的訪客是誰?怎麼稱呼?為什麼來家裡?並提醒該遵循的禮儀,強化孩子的角色給予責任分配,如給長輩送茶水、端水果,跟小朋友一起玩,讓孩子做一些能力所及的事,或安排孩子擅長且樂意的表演。過程中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過於關注,孩子如果發出特別需求,不妨請孩子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客人離開後可以和孩子聊聊今天的表現,對孩子的好表現及時肯定和鼓勵;孩子表現不好則進行討論,再次強調正確的行為方式。
「人來瘋」,其實是一種正常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孩子心理上的宣洩。如果父母可以試著了解孩子的心理,關注孩子平日與他人的互動;或轉換個角度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的表現,也許看見的會是孩子的活力、熱情和溫暖;也可能會發現這樣的孩子是較外向活潑而有助於未來的人際互動,並且擁有了勇於嘗試探索的優勢。所以別急著擔心,不妨善用觀察、了解和策略的提供,用祝福來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