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容易流汗,而且流很多汗,這算是病嗎?」這個問題可能困擾了許多人,容易流汗的人不僅全身常常「黏踢踢」,還會散發惱人的汗臭味,讓人不堪其擾,該怎麼辦才好?
汗是由皮膚的汗腺產生,分泌到皮膚表面,即為所謂的流汗。汗腺分為大汗腺與小汗腺,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軀幹與四肢,與體溫調節有關;小汗腺則分布在腋下、乳頭、陰部……會分泌有特殊味道的汗水。
流汗大多是人體自然的生理反應,人是恆溫動物,只要體內超過一定的溫度,就會藉由排汗來調節體溫,降低體熱。至於流汗的多寡可就因人而異了,主要與體型、體質有關。一般來說,容易流汗的人有兩種:
一、肥胖:
胖的人皮下脂肪比較厚,一旦體溫上升,體熱不容易散出去,就需要大量的出汗來降低體溫。
二、基礎代謝率高:
基礎代謝率高的人,消耗的熱量較多,體內也會產生較多的熱能,所以為了要調節體溫,就會排出較多的汗水。
流汗種類在西醫的觀點中可分為下列四種:
一、溫度性出汗
汗腺的功能是防止皮膚乾燥、調節體溫及體內水分平衡。人體必須將攝取的食物消化代謝後產生熱量以保持一定的溫度,才能不受外界環境變化影響。若是產生的熱量絕對或相對的過剩時,體溫便會上升。而汗水的主成分為水,當水分自皮膚蒸發時會從身體吸取熱量,因此有防止體溫上升的作用,藉由此種機轉,使體溫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
二、可感性流汗
運動或氣溫升高時,身體體溫上升,此時汗水成分除水分外,還包括鈉、氯等電解質成分,故成為有鹹味的汗水。此類流汗異常旺盛時,便容易造成水分及電解質大量流失的脫水症,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可飲用含有電解質成分的飲料或施打點滴。
三、神經性流汗
是一種會因為情緒狀況而流汗的現象,即精神興奮或恐懼、緊張時,會在手心、腳底、臉部流汗。精神不安定的人,通常會有過多的神經性發汗,測謊器就是利用這種原理製造出來的。
四、病理性流汗
例如:發燒時伴隨的流汗;有時有某些疾病隱藏在體內或某些藥物也會引起流汗,這時候的流汗就是一種副作用了;有機磷中毒的時候也會有流汗的現象,這種是病態的流汗現象。
若是在氣溫不高或感覺不熱時出汗(冷汗),或者是稍稍活動便立即出汗,或是突如其來的潮熱冒汗,這些都屬於異常出汗。異常出汗的狀況包括冒汗、低熱、夜間出汗等,有時還會伴隨眩暈、心跳加速等,長久下來還可能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除此之外,很多疾病或身體異常都會引起異常出汗,如低血糖、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異常出汗在中醫的觀點中可分為下列五類型:
一、自汗
若在白天汗出不止,稱為「自汗」,通常是因為過度勞累、天候悶熱、穿衣過暖,或服用發散藥物等因素,突然出現汗水過多的狀況。若是屬於「氣虛自汗」的人,身體機能通常較差、臉色蒼白,總是覺得疲倦提不起勁,或說話有氣無力,而且稍一活動就氣喘如牛、滿身是汗。這類型的人平時不耐風寒,非常容易感冒,治療時會以補氣而固表止汗為主,使用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或十全大補湯以補氣歛汗。
二、營衛不和
有些人對外在的溫度無法做適當的調節,一會兒怕冷一會兒又怕熱,動不動就會冒虛汗,一吹風就感冒,全身常覺痠痛,中醫稱這種狀況為「營衛不和」,是臨床上常見的情況,可以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
三、溼氣太重
若是因為溼氣太重,額頭部位易出汗,平時則要多吃利水排溼的食物,如薏米、冬瓜等利溼食材,並注意不要吃得太過油膩,要保持飲食清淡。
四、火氣太大
常吃烤、辣、炸等食物,會使體內熱盛,容易口乾、口渴,若又喜喝涼飲,而且喝了還是口渴,就是俗稱的火氣太大。這時可以用白虎湯清熱瀉火,也可以適量喝些西瓜汁,有助於減少排汗。
五、更年期女性陰虛盜汗
若是睡則汗出,醒則汗止,稱為「盜汗」。更年期的女性多汗常常屬於陰虛盜汗,除了夜間睡覺時出汗以外,還可能會有手足心熱,或潮熱、面紅、口乾、舌紅、舌苔少等症狀。通常治療時以滋陰降火、疏肝理氣為主。平時禁食辛辣燥熱食物,切勿飲酒,並多吃新鮮蔬菜,且注意情緒起伏不要過大,也可以常常喝些花草茶穩定自律神經。
一般而言,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對身體影響不大,但若遇天氣不甚熱就出很多汗,或者素來汗少,卻忽然開始每天悄然汗出,宛如烈日當照,表示身體健康可能出現問題,最好趕緊就診,勿貿然飲用大量冰品止汗。而先天易汗體質的人,也要注意體表保暖,預防感冒,出汗後要擦乾,並且每天更換內衣,將惱人的多汗症化為健康自在的汗液。
文/楊閎喻 楊基中醫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