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發出「為什麼孩子聽不懂我的話」這樣的疑問,背後所傳遞的訊息無不是希望孩子能乖乖聽話。若再次深入思考心中真實的想望時,有沒有可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符合社會期望的好孩子;抑或是希望培養孩子成為一位有自己想法、願意負責任,能夠勇敢做自己的未來公民。
如果我們把孩子聽不懂話定義為不聽話、丟三落四、愛唱反調、愛頂嘴、不聽指令做該做的事,這一些「不聽話」肯定帶給父母不少的衝擊和困擾。首先,應該找出不聽話背後的原因,並想想是否是自己的因素造成,並嘗試調整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
為什麼孩子會不聽話?找出不聽話的原因
1.認知能力不足:
學齡前孩子要能聽話,就必須聽懂父母說的話,不了解父母話裡的意涵,就可能表現出不聽話。
2.運用的詞彙有限:
無法清楚表達,只好用不聽話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抗議或不同意。
3.父母的負面管教:
如,用反話管教:「你再丟一次玩具試試看!」孩子就真以為要丟玩具,而再次做出惹惱父母的不聽話行為;或習慣用命令、恐嚇、威脅方式對待孩子,有時候反而造成更多問題,如,跟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反而使得孩子擔心受怕。因此,也可能是造成孩子負面行為的原因。
4.訂定的規則超越能力:
把規則訂好是教導孩子時的重要方法,但是要觀察孩子是否真的能做到,若超出孩子能力過多的規定,反而使得孩子難以做到規範而表現出不聽話。
5.負面情緒的影響:
當孩子一心一意想滿足自己的需求或身心不舒服的時候,情緒就容易顯得更加不穩定;有時還會哭鬧、具破壞性,提出無理要求或失去理性而犯錯。
面對孩子不聽話,父母可以怎麼做?
面對孩子不聽話的各種狀況,到底該怎麼辦?其實很多時候並非孩子不聽話,而是父母本身需要思考:
1.家庭教養文化的影響:
「不聽話的孩子是被教出來的」這句令人深思的話,反映了一個家庭文化及其父母教養態度對孩子成長過程的影響。「我是一個什麼樣的父母,可能對孩子產生哪些行為影響?」民主的父母,不過度的規範和命令,適度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孩子便會獨立,喜歡挑戰新事物。專制的父母,習慣以權力控制孩子的行為和態度,要求孩子聽父母的決定,孩子則容易缺乏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忽視的父母,雖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但不太會回應孩子的情感,也不尋求哭鬧的原因,孩子可能從小無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易與人疏離,而影響日後人際互動的發展。溺愛的父母,常放任孩子,當孩子一有情緒反應,會立即給予安撫,但對於其行為或言語上的作為,則很少要求及指導;或過度保護,凡事先替孩子做決定,認為這樣的作法對孩子比較好,孩子長大自然會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甚少考慮到他人的立場,還可能有「本來就應該要幫我」的態度。
2.訂定規則且指令簡單明瞭:
父母要先講規定,讓孩子有遵循的依據,才能去談孩子是否聽話。對年紀較小的孩子,訂的規範要具體清楚,同時要注意合理性,否則孩子很容易就觸犯到規則,不聽話的可能性就很大。此外,指令傳達要盡量簡單明瞭,也不要過度提醒,讓孩子覺得煩心。
3.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
生活中盡量去嘗試,找到最適合討論和溝通的時機點,如,睡覺前、說故事後,建立親子之間的溝通管道,運用溝通技巧,無論讚賞、協商、指示、責備或鼓勵,語言都是親子溝通最重要的工具。對孩子說話不是溫柔、滿滿鼓勵就好,給自己「真誠且專心與孩子談話」的機會,因為真誠和專注可以承載雙方的檢討和期待,避免不該有的衝突和傷害。
4.調節自己的情緒:
孩子不聽話,父母直冒火,這時候一定要先覺察自己的情緒,假如正在氣頭上,在孩子安全狀況下,建議先離開現場把自己情緒放下,情緒緩和後再回到孩子身邊和孩子討論,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避免讓孩子錯把焦點放在「父母生氣」這件事,原本不聽話而受「規範」的意義消失,且失去讓孩子學習改正不聽話行為的機會。
5.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接納孩子的情緒、聽聽孩子的心聲,否則,孩子也聽不進去父母說的話。如,孩子不接受指令、玩具亂丟,當零件不見了,孩子抱怨時,試想「不是告訴你不要亂丟嗎」和「好可惜,記得下次把玩具收好就不會發生零件不見」這兩句話的差別,前者可能在玩具已經不見時,還要被責罵因而導致孩子哭鬧,後者則帶來同理和教導。另外,當孩子鬧脾氣時,父母不能跟著發脾氣,此時「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好的處理方式。
營造民主溫馨的家庭氣氛,並放下要孩子聽話的念頭,了解孩子的問題,聽一聽孩子怎麼講,允許孩子表達意見,建立親子間的溫馨互動,疏通孩子不聽話的情結,養成常常與孩子談話的習慣,就不必擔心他不聽我們說話了。
文/游玉燕 臺北市私立三民幼兒園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