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故事
在老師的眼中,國小二年級的亞瑟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孩子,除了「對與自己無關的事情,經常擺出漠不關心的態度,像是班上公眾事務或是幫助同學,也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這樣的狀況,讓亞瑟的人際關係陷入冰點,許多同學都表明非到必要,根本不想要跟亞瑟分在同一組來打掃或擔任值日生……
關懷力會透過模仿學習而來
孩子關懷力的展現是透過模仿學習而來的,主要的學習對象依序是父母、家人、老師、同學與典範學習。典範學習指的是透過書本、報章雜誌的論述舉例進而學習模仿,傳統的教育非常強調此項,像是《靜思語》、《弟子規》等讀本研讀,但對於學齡前孩子而言,礙於高等抽象思考能力尚未完全發展,更重要的學習途徑,其實是生活經驗中的直接模仿學習,也就是「言教不如身教」。
根據筆者臨床觀察,關懷力與同理心有極高的關聯性,關懷力的展現與同理心的發展階段相仿,可以分為兩種層次,初階關懷力的展現是擁有關懷心的感受,像是看到別人受苦,自己會感同身受,認知到此是不舒服的感受經驗;高階關懷力的展現,則是進一步的積極行動,為對方表現出積極的行動,減輕對方不舒服的感受經驗,協助對方解決問題、克服困境。
初階關懷力可以透過親子日常生活的討論與分享來學習,像是增加社會議題的討論與減少對社會不滿的抱怨,協助孩子培養關懷力與同理心的良善態度與正確認知。進階關懷力的學習,則需要親子一同於生活中實踐,像是引導孩子針對零用錢進行理財規劃與小額儲蓄,捐款給需要的社會弱勢等,除了學習理財規劃,也學習關懷力的實際體驗與積極實踐。
以亞瑟為例,建議亞瑟爸媽可以在生活中帶領亞瑟一起培養對社會議題的關心,像是急難救助對象、動物之家等議題的討論,鼓勵亞瑟去思考生命意義、去感受弱勢對象的感受,可以的話,請掌握類化原則(意指孩子可以將生活中某個情境學習到的舊知識與技巧,運用到其他類似情境或初遇情境當中),協助亞瑟進行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體驗,像是引導亞瑟去表達午餐吃飽的個人感受,再引導亞瑟想想午餐沒有吃飽的感覺,接著鼓勵亞瑟試著說說看,如果是長期、好幾餐沒有吃飽的情況下,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協助亞瑟培養人飢己飢的體驗學習,進而培養初階關懷力的能力。這樣的過程,對亞瑟、亞瑟父母,都是很好的學習體驗。
在進階關懷力方面,我們可以鼓勵亞瑟想想如果要減輕對方的負擔與不舒服,我們可以怎麼協助對方,像是分飯菜或送便當給對方、把穿不到的衣服或是舊書送給對方,再引導孩子討論除了贈與舊物外,還可以怎麼做?(比如捐款、志願服務等)此環節的學習關鍵在於現場真正的實踐參與,也就是體驗學習,像是捐款過程的資料填寫、志工服務的實際參與等,協助孩子學習到實際的積極行動。
根據筆者過去的臨床觀察,很多父母都會主動詢問初階關懷力與進階關懷力的學習與訓練是否可以同步進行,答案其實是可以的,甚至對許多孩子來說,許多學習的機會教育,幾乎都是同時進行的。在行動體驗的同時,引導孩子思考「我們為什麼要採取這些行動」;在討論分享的同時,也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基於這些想法,我們怎麼讓它具體實現。行動體驗和討論分享是可以並存的,兩者並不衝突。
孩子培養關懷力需要家長從小自家庭教育做起才行
雖然,學校生活是孩子大部分的學習場所,師長指導與同儕學習對孩子的改變確實也深具影響力,但,父母的身教占了更大的因素。在臺灣,筆者觀察到許多人都擁有初階關懷力,但在積極實踐上卻相對保守。舉例來說,許多父母在生活中經常性的抱怨社會議題,導致孩子對於社會議題相對灰心;或是在考慮諸多因素後,如「路上看到出車禍,考慮再三後,多傾向不下車提供直接協助」等,選擇退而求其次的自掃門前雪行動,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在孩子心中樹立了許多保守的形象,也導致孩子較冷漠、被動,缺乏熱情的生活態度與作為,這是很可惜的。
培養孩子擁有關懷力的過程並不難,關鍵在於引導與實踐,也就是透過親身經驗的分享與親身合作的實際體驗,此需要「三小行動」:從年紀小開始做起、從生活小事實際討論、從生活小處積極行動實踐來做起,請爸媽帶著孩子一起來吧。
文/周鉦翔 臨床心理學博士、健群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暨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