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在假期中通常會做哪些事呢?或許是到戶外運動、和朋友打球;或許是和家人一同出遊,共享天倫之樂;或許是在家中沉迷於電玩;抑或是每天睡到自然醒……無論從事哪方面的休閒活動,都是一種放鬆的方式,然而過於放鬆卻也是導致許多大朋友、小朋友無法在假期後回復到正常軌道的原因之一。所謂「假期症候群」,便是在訴說現代社會裡,普遍存在於人們心中的一種病態:經常發生在放長假後,人們會自然的對上班、上學與工作產生惰性和倦怠感,甚至出現緊張、焦慮及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進而降低工作效率、影響情緒等問題。
對大部分的孩子而言,要從假期後將玩心收起來,專注於上學、課業中,都需要家長從旁給予協助,由於年紀愈小的孩子愈無法產生自制力,也不像許多成年人能夠自我調適壓力,因此有時會出現反社會行為或是使用表裡不一的方式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壓力與規律生活,例如:臨時說自己頭痛、肚子痛、腳扭到;利用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來稱病;也可能會說和班上同學相處不好,藉以逃避上學的責任,若家長毫無疑問的相信孩子,會發現這些病症在家中便奇妙的煙消雲散,因此,家長應該先釐清孩子假日症候群的原因,再針對孩子個別的狀況來改善問題。
一般來說,孩童假期症候群的成因有下列幾項:
1.抗拒上學的心理:
關於這一點,剛入學的幼兒會較中、高年級的孩童嚴重,因為幼兒還無法完全掌握學校周遭的環境,有些區域及模式對他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抑或是對班上同學、老師還不熟悉,不了解和同儕相處的樂趣。某些孩童則會因為過去在幼兒園體驗到較不快樂的事情,而懼怕上學,一旦放了假又要回去上學,孩童理所當然會產生逃避心理。
2.和家人分離的焦慮:
小一的孩童於剛入學時,就要適應和克服種種障礙,尤其是和照顧者分離的痛苦,但是這種情緒已在開學一陣子後,因為漸漸習慣以及孩童找到能夠當玩伴的對象、事物而煙消雲散。一放長假,孩童遠離學校的環境,又回到和家人長期相處的模式,不免於收假上學後,再度產生和家人分離的焦慮感。
3.生活作息改變:
無論是大人或是孩子都非常喜愛假日的到來,對大人而言,不僅可以利用放假期間修身養性,還可以安排許多與孩子一起做的戶外活動。對於平日都要上班的家長而言,更會把握機會帶孩子參加特殊、長途的旅遊,應該休息的時間皆被行程占據,導致睡眠的時間縮短,一旦恢復上班、上課就更沒有精神!另外,即使假日未出遊的孩子,家長也較不會限制在家的娛樂節目,可能放縱孩子打電玩或晚睡晚起等,如此不規律的生活作息,都會產生假期結束後無法適應的症狀。
由此得知,孩童會產生無法收心的現象,家長們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父母平常應該以正確的心態看待假期所做的休閒娛樂,不要抱著「平日無法陪伴孩子,假日就打算花費加倍的時間」來力求補償的心理,若安排過度歡樂的活動,都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而孩子的假期症候群應如何避免或改善呢?有幾個方法如下:
1.與孩子一同規劃行事曆:
給予孩子一本屬於自己的行事曆,首先要先記下開始放假、開學的日期,讓孩子對收假時間有些概念,再和孩子一起討論重要或安排空閒時的行程,並謄寫在日期的空格內,培養孩子按照計畫行事的習慣,此外,家長還需注意安排的活動最好不要過多或過量,也要讓孩子有足夠休息、睡眠的時間。
2.提早調整規律的生活作息:
家長可在假期快要結束的前幾天,恢復孩子正常的作息時間,配合上學時的早睡早起,並利用空檔幫孩子溫習功課、閱讀課外讀物,開學前一天,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檢查需要帶的物品,如此孩子才能越早熟悉正常作息的流程。
3.鼓勵孩子並與他們共同回顧校園生活:
孩子會懼怕上學,大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對校園環境產生了距離和陌生感,家長可陪伴孩子回想學校生活較有趣的部分,例如:和同儕下課時玩樂的活動、聊天的內容、相處在一起的趣事……平時也可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中作客,或是鼓勵孩子不時打電話給朋友,聊聊假期過得如何,培養和同儕間的情感,孩子自然不會太過留戀假期。
4.與孩子進行心靈對話:
若孩子仍無法調適自己的情緒,家長不妨試試每日睡前和孩子做心靈溝通,談談假期中美好的回憶與快樂的情景,也同時提醒學校生活和假期一樣,會發生令人開心的事情,並聆聽孩子對假日和上學的感受,給予適當的開導,同時也可約定下次假期的計畫。
無論如何,家長盡量不要去逼迫孩子立刻從放鬆模式進入到緊張狀態,可採循序漸進的方式減少孩子娛樂的時間,睡眠時間若無法即時改變,可每天提前10分鐘左右讓孩子上床睡覺,藉以調回正常作息。其實假期症候群是連大人都容易出現的症狀,因此更要多多包容、體諒孩子,才能迎接下一次美好假期的到來。
文/李欣齡 高雄市鳳山區忠孝國小教師